台灣具有批判力道的影展,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TIDF)自5/6熱烈展開,延續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為期10天的影展將放映高達188部來自世界各地的佳片,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盛大舉行;為饗廣大影迷,影展期間除放映,將舉辦72場映後座談外,規劃2場大師講堂、2場系列講座及2場線上論壇,並與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串連舉辦延伸書展,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則會於光點華山電影館穿廊舉辦曬書特賣。

揭示紀錄與影像的深刻思辨,威廉.肯特里奇的19部作品
本屆焦點影人為觀眾引介南非重要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其作品橫跨繪畫、電影、雕塑及劇場,獲獎無數,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根植於南非歷史記憶,以充滿想像力的手法呈現種族衝突、殖民與階級問題,持續探索各類藝術媒介及形式。肯特里奇在1955年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彼時種族隔離制度已正式入法,父母均為人權律師的他,自小便見證地景與人性如何被制度化的暴力所蹂躪,而這些童年生活經驗,無形地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
策展人林木材表示:「肯特里奇或許並非典型紀錄片作者,然其對歷史記憶的轉化,及對媒介如何記錄時間並描繪現實,在在回應電影本質。相對於獨尊真實,他擁抱曖昧與不確定性,在抽象的語彙間鼓勵觀眾自由解讀,而他從外圍觀看中心的邊隙思考(peripheral thinking)方法,總能自現實延伸出更深層的解讀與隱喻。」TIDF首度彙整肯特里奇19部電影作品,並進行深度專訪,完整回顧他30年來的創作生涯。
©-William-Kentridge_-courtesy-of-the-artist-and-Goodman-Gallery.jpg?resize=750%2C422&ssl=1)
©Marc-Shoul-2014-scaled.jpg?resize=750%2C500&ssl=1)
柏林、日舞影展大獎強片匯聚
精選國際影展焦點,TIDF「當代風景」單元匯集紀錄片大師最新力作,洞悉騷動世界真實風景,影癡絕對不可錯過。入選強片林立,包含以獨特手法觀照戰爭與暴行的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惡之三聯畫》(Irradiated, 2020)、特別提及《最初的54年:軍事佔領手冊》(The First 54 Years – An Abbreviated Manual for Military Occupation, 2021);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夢醒哈瓦那》(Epicentro, 2020)、特別獎《光,無所不在》(All Light, Everywhere, 2021)反思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關係;《給緬甸的信》(Letter to San Zaw Htway, 2021)、《第二次遣返》(The 2nd Repatriation, 2022)與前作《遣返》(Repatriation, 2003)則是直探亞洲關鍵議題的大導名作。策展人林木材回應:今年選入的作品皆反映當代議題,「邊界」是其核心命題,如人性的邊界、地理的邊界、紀錄片形式的邊界,這些紀錄片透過對歷史的爬梳與探勘,帶給觀眾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


高達名作首度在台曝光
而常設單元「記錄X記憶」,繼過往探討紀錄片中的「重演」、「聲音」與「空間」後,本屆將主題聚焦於「檔案影像」,策劃「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單元,探究被塵封在膠卷、錄影帶、照片等各種載體中的記憶、權力與幽魂,如何經過創作者慧眼轉化、解殖、賦予新生。
片單包含了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給珍的信》(Letter to Jane, 1972)、比爾.莫里森(Bill MORRISON)《賽璐珞之蝕》(Decasia, 2002)等大師運用檔案影像的經典名作,亦選入近年入選柏林影展的傑出新作《文明繪語》(Apiyemiyekî?, 2019)、《妳的死因:女性》(Cause of Death, 2020),共15部化用檔案影像的精彩之作。經典、新作並陳之外,影片主題亦豐富多元,包含關注女性、原住民族受迫史、諷刺民族主義與反思戰爭創傷的宏大鉅作,亦不乏溫柔檢視個人私密回憶的細膩作品。
其中《給珍的信》首次在台曝光,取材美國影星珍.芳達於1972年越戰期間造訪北越河內、引發美國保守派人士大肆抨擊的新聞照片,高達與尚皮耶.戈罕(Jean-Pierre Gorin)以此為題寫了封信,在來回朗讀之間逐步解構這張照片的意義。
.jpg?resize=750%2C725&ssl=1)
疫情時代的創作者如何探索並想像未來
為回應時代「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將主題聚焦於「潛未來」,選映13部在形式上拓展紀實影像光譜的破格短片,呈現疫情時代的創作者如何在限制和隔離之下,持續透過影像反映生活、刻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並想像未來。
片單包括新銳導演陳君典世界首映的未來主義新作《蜃樓記》(Chronicle of Nowhere)、徐璐以居家工作為主題的實驗電影《公轉休眠(還在自轉)》(off (I don’t know when to stop))、中國導演章夢奇在封城限令下記錄疫情經驗的《藍房子》(Blue House)、菲律賓名導阿嘉妮‧阿魯帕克(Adjani ARUMPAC)的家庭電影《數日子》(Count)、以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凱吉為名的《約翰凱吉的姓氏》(The Last Name of John Cage)、顯影地球明滅生死的奇作《earthearthearth》,以及探討數位時代科技與人性的《是日方舟》(Our Ark)與《汽車操作手冊》(VO)等13部短片。
.jpg?resize=750%2C421&ssl=1)
.jpg?resize=750%2C560&ssl=1)
▍第十三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展期:2022.05.06-2022.05.15|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