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史上最」絕不浮誇!一次看過2022台灣設計展所有亮點!|cacao 可口

「史上最多設計師參與」、「史上最大主展區」……如此之類的宣傳詞聽來浮誇,但在2022年台灣設計展(即日起至10/23),它們都是真的,就是你抱持走馬看花的心態,只在乎那些視覺表現強烈的場館,仍會為它的總體量吃驚,並在不知不覺間穿越大半個蓬萊商港。

雖然官方建議民眾搭乘輕軌,自「駁二義大站」步行一分多鐘前往展區,不過要有完整的遊覽體驗,最好還是挑週末傍晚六點多鐘,同樣乘輕軌但提前在「真愛碼頭站」下車,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慢慢往大港橋移動。沿途花樣百出的小吃文創攤位自不待提,開放公眾使用的馬戲團帳、從港岸往天空打的探照燈束、節拍強烈的電子舞曲,在在以遊園會般的金碧輝煌陷人於恍惚,生出身處太平盛世的錯覺。

金碧輝煌是個重詞,用來代指這場宛如火力展示的活動卻再貼切不過。本屆台灣設計展就像近幾年方向類似的設計展、博覽會的總結,各逞其能的知名設計師、工作室自成一區,力求重塑形象的傳統產業成一區,還有與可持續性發展有關的、與裝置藝術界線模糊的、反映資訊爆炸時代及數位浪潮的,甚至連鎖排骨飯店都有一席之地。儘管部分展品令人困惑——像文創紀念品多於設計,卻也忠實呈現當下的策展趨勢及方向。

按此,對經常參與展覽活動的觀眾而言,2022台灣設計展很可能缺乏了某些新鮮感。例如,一見到展區重點是傳統產業,便能猜出裡頭是產品展示,輔以情境式文案及從業者的簡報影片——我們得到詳盡通盤的資訊,卻不見參觀展覽之初渴望得到的新想法。這樣的失落感,有時也見於尖端技術的展示上。

但正如前文提到的,也許打開台灣設計展最合適的方法,就是閒散的、自最外圍慢慢向中心移動,隨走隨停。也許你不是這個場館的目標受眾,下一個場館卻可能滿足你的期待。

台灣設計設計台灣 X 22組台灣設計力|地點:設計中島 8號碼頭

比起緊緊相鄰的其他場館,「台灣設計力」單元獨自座落在商港一隅,足見其地位。繞著中央調酒吧和聲光設備環狀排開22座貨櫃,每一座都代表在不同領域耕耘的設計工作者,從關注移工議題的One-Forty,到持續開創話題性展覽的草字頭,以及當紅炸子雞豪華朗機工,這份夢幻名單就算不能代表台灣設計的所有面向,其一舉一動也是擲地有聲。

青春限動|地點:設計中島 棧6庫

對,這裡說的限動就是你經常在社群網站使用的限動。讀者在參展時不妨留意一下其他觀眾在面對這些裝置時的反應,他們是直接拿來當自拍背景呢(然後上傳成為另一則限動),還是一一瀏覽這些極端、吸睛的資訊?儘管我們認為策展團隊以「青春保鮮」來描述限時動態有點怪(24小時過期,比鳳梨罐頭還不耐放),但「青春限動」確實是所有展區中最不可捉摸、最能帶來驚喜的地方。

不朽青春|地點:設計中島 棧5庫

雖然展區名稱取得很酷,但該區重點其實是揭示高雄作為人才孵化器的一面,可能叫新陳代謝更恰當點。在此你可以看到仿電影片場,以及結合商品櫥窗、門市、限動外觀的小型展間,雖然氣勢比起「青春限動」要弱上不少,萌芽的概念倒是表露無遺。

LOG_ING|地點:設計中島 棧4-3庫

很難想像去年還蔚為話題的元宇宙、NFT技術,到了今年已經乏人問津。緊繃的經濟局勢是罪魁禍首,但那也意味著他日相關技術仍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在我們凝視手機螢幕的次數可能比凝視親人友人還要多的時代,「登入元宇宙」絕非明日黃花,「LOG ING」將以視覺、內容、體感融合打造大型沈浸空間,邀你站在虛擬世界浪潮最前端。

DigiWave|地點:設計中島 棧4-2庫

不要相信這支影片呈現的內容,它就像「寶可夢GO」的第一版遊戲預告,或說牛肉泡麵碗蓋上的大塊牛肉一樣,只是示意圖。但如果你喜歡闖關遊戲,追求絢麗的視覺特效的話,「DigiWave」會給你帶來很多樂趣。只是我們不太確定用新媒體技術和單純的闖關設計講一個童話故事,怎麼就是「觀展新體驗」和「智慧城市的豐沛能量」了。

登入大港|地點:設計中島 高雄港港史館

就地理位置而言,「登入大港」很可能是你遊覽台灣設計展的最後一站。在「LOG ING」、「DigiWave」將整個體驗過程帶到最高峰以後,這個擺滿自問自答的告示牌的遊客中心實在有些反高潮。當然,你可以在此了解高雄港前世今生,不過我們還是更推薦你徑直走向一樓擺設的古老潛水服,以及位於二樓展場,仿酒吧打造的獨立空間,那裡有著非常不錯的攝影照片。

創造之城_高雄|地點:設計中島 棧7庫

可謂「產品+情境式文案+從業者簡報影片」的策展典範。儘管主題意在展現高雄在生產、研發、企業文化方面的創造力,但呈現上差了那麼點意思--你一定在其他地方看過這種做法了。但展區內重工業產品的粗糙、重量感是加分項。

未來轉變中|地點:設計中島 棧7庫

關注人類活動之於環境影響的可持續性發展運動很重要,但不知怎地,參觀這區時總讓我們聯想到「粉紅清洗」這個概念——該概念流行於歐美,意指企業或政權通過「聲援」LGBT族群獲取進步形象,以掩蓋更為深層的、不受主流媒體矚目的不義。誠然,設計的目的除了解決問題,也包括提升改善企業或產品的公眾形象,但當兩者被置於一處,甚至透露其中存在著相承的脈絡時,不免就要為那些積極以技術實踐永續,而非純粹販賣形象好感的品牌抱屈了。

高雄產生|地點:設計中島 棧7庫

產生,在此解為產業及生活。意在集合不同領域的軟硬實力,將「高雄」從城市名稱昇華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品牌。前文提到的連鎖排骨飯就是在此有一席之地。

未來巡航|地點:設計中島 6號碼頭

雖然名稱氣勢驚人,但這艘船其實不大。但考慮到高雄的發展與海港密不可分,「在船上看展」這件事還是有其脈絡上的意義。「未來巡航」將交通渡輪改造成未來觀光渡輪,以科技互動體驗想像未來巡航的樣貌,並透過對高雄港歷史文化的盤查,訴說它之於台灣經濟發展曾有的光輝及未來展望。

▌企劃報導:康樂|圖片來源:高雄市文化局、台灣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