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襲20年過去:美國傷痛的無法忘記與遺忘,以及阿富汗噩夢的再次來臨|cacao 可口雜誌

回顧2001年9月11日,伊斯蘭恐怖主義組織基地發動挾持美國客機,撞毀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這場悲劇奪走了近三千名無辜生命,留下難以估量的悲痛。此後不到一個月,美國為了逮捕恐怖首領賓拉登、剿滅基地組織,入侵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開始了美國史上歷時最長的戰爭。自此,恐怖襲擊帶來的損失和創傷造,成了美國社會無法回頭的分界——不論經濟、政治、種族與文化藝術,親歷者無法遺忘而歷史正在淡忘需要被銘記。紀念日恰逢美國撤軍阿富汗、塔利班重新奪取阿富汗政權,世界的動盪,在阿富汗未知的局勢和尚未結束的疫情下仍在持續。種族矛盾、監視以及區隔並沒有像雙子塔的滾滾濃煙隨時間淡去。

國家地理頻道與911紀念館合作推出紀錄片《911美國夢魘》。為了製作紀錄片,製作團隊從951個小時的鏡頭檔案中篩選資料,並採訪54個人,以第一人稱講述2001年9月11日當時的狀況。團隊找出消防局和警察局趕到現場及生還者的照片,加上一些首次公開的資料,重新整理出事件發生的經過。Netflix、亞馬遜、ABC電視台及媒體都曾推出了自製紀錄片。

無法忘記以及事不關己

因為疫情,2020年的9.11紀念活動被迫縮減規模,取消家屬親口誦讀遇難者姓名的環節,改為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播放錄音。今年則將重新讓遇難者親友誦讀姓名。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將舉辦名為「記憶」的音樂會。「永不忘記」,記憶的留存,是事件二十年後逐漸浮現的問題。參與9.11救援的消防員、救難人員在日後生活陸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問題。悲劇二十年後,許多當時第一時間響應救援的原爆點(Ground Zero)人士出現了認知障礙、受情緒影響的生理疼痛。有一名消防員的妻子受訪時說:9.11事件對他們來說從未真正結束,而且可能繼續影響他們的孩子。她擔心的是,在乎這場悲劇的人越來越少。

對於一些出生在9.11之後的年輕人來說,雙子塔冒出的滾滾濃煙已經變成歷史書上一個符號,並且與他們無關。這件事情也讓在大學任教的教授特別有感,過去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關於這起事件的悲傷回憶,如今只有少部分人還被這段記憶影響著。在9.11之後的許多年裡,有的學生曾在阿富汗逃離塔利班後來到美國庇護,有的年輕人在悲劇之後自願入伍。現在,許多人開始記錄這段歷史,希望現在的學生們能感受及不要忽視這個事件。

紀念博物館成立是紀念,而非製造種族分裂與仇恨

9.11紀念博物館成立,便受到許多爭執,爭執的關鍵是館內內容及呈現應該是教育性的,而不是關於怨恨。紀念性博物館承擔的意義值得重思:如果博物館無法凝聚健康的公民反應,它還能做到除旅遊景點外的什麼角色?

紀錄片《局外人》(The Outside)影片由史蒂文.羅森鮑姆(Steven Rosenbaum)和帕梅拉.約德(Pamela Yoder)執導,在9.11二十週年臨近之際,紀錄片《局外人》在Facebook上以付費形式進行了線上首映。這個局外人講述了博物館聘用的第一位創意總監邁克爾.舒蘭(Michael Shulan),這位未曾有過博物館工作經驗的外來者,在組織了《這裡是紐約:照片的民主》(Here Is New York: A Democracy of Photographs)這一由群眾發起的9.11事件照片展覽後,被博物館納入由機構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然而,他短暫的博物館生涯,在經歷團隊分歧和被邊緣化後,以開館當日的離開而告終。

紀錄片《局外人》

據博物館給出的數據顯示,疫情發生前,該博物館年均遊客量超過300萬名,意味這座具有歷史記憶功能的檔案館是面對廣大的公眾。館內的展示內容涵蓋在9.11當天被損毀的一些物件,例如消防車、警車、建築遺骸等等。歷史概覽部分則囊括了大量富有情感喚起作用文本,如對事件帶來的破壞和恐怖的解釋性描述、對英雄的渲染和被挾持的美聯航93號上的乘客留給所愛之人的錄音,這一部分的內容,被質疑將殘酷的現實奇觀化和審美化。恐怖襲擊事件的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也對博物館禮品店的存在和襲擊者照片的展出發出了批評。

另一個關鍵的指責,是博物館對穆斯林和阿拉伯裔話語空間的壓縮。博物館在針對有關穆斯林群體時的描述,僅採用了模棱兩可的術語,這使得譬如伊斯蘭主義和聖戰主義等詞彙的使用隱含了潛在的危險。這使由恐襲喚起的高度不安轉化為對群體責任人的排斥和報復。紀錄片中傳達了這樣一種擔憂,那就是9月11日的記憶,或許將成為助長美國民族主義的報復性的濃縮動因。

博物館建立中的種種爭議,可以視作觀察美國後9.11社會的一面棱鏡。一是嚴重的突發社會事件,帶來的死亡與應激體驗成為美國居民集體創傷的一部分;二是穆斯林群體在災難後的尷尬處境,反映了美國社會民族主義情緒的攀升和難以癒合的社會裂痕。在2001年10月的《愛國者法案》簽署後,美國社會還陷入了有關公民隱私和自由的危機——無處不在的管理和監控、監視激化了爭議和不滿。

9.11紀念博物館內部。|圖片來源: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

9.11之後,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與敘利亞一共花費超過1.57萬億美元;超過7000名美軍士兵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死亡,另有5萬人在戰鬥中受傷。2020年,阿富汗的人均GDP,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的195個經濟體中排第184名,僅為全球均值的十九分之一,90%的阿富汗民眾每天靠2美元以下的費用生活。

美國的撤軍和逃亡的阿富汗人將讓9.11恐襲二十週年紀念日變得特別痛苦。有一個短暫的時刻,美國人被悲劇警覺到他們彼此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一代人之後我們必須問自己,那樣的團結時刻是否已經一去不復返。《時代》(Time)周刊總結,恐襲以來美國最大的失敗不是沒有幫助阿富汗與伊拉克建立民主,也不是沒有重塑與穆斯林世界的關係,而是美國未能將襲擊後的團結,擴大到幫助國家建立更穩固的聯盟。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