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展覽精選十檔介紹:關照人與萬物,在時間與神秘中遇見心靈大爆炸|cacao 可口

不知道該上哪兒去時,就去一間離你最近的美術館或藝廊吧,如此,你會收穫一場壯麗的風景。攝影大師勒內.布里曾說過:「攝影並不算什麼;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感受和表達。重要的是喚起意識,跟大家說,『看哪!』。它與掠奪剝削正好相反:它的重點是跳脫自我、和他人分享。」也向這個世界分享更多吧,如果你也在他人的藝術中,看見全新的自己。

亻─ 生而為人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著作《存有與時間》中探詢人類生存的本質及境況,以「此在」(Dasein),意指為「人的存有」。Dasein其直譯意思為「存有在這裡」,更是人感應到自身與周遭的萬物連結的存在,那意識存在的主體。

展覽「亻」,以中文部首象徵,藉由際遇組合人所擁有的各種可能,同時以人的存有(Dasein),象徵「人」此時此地在世界中的存有狀態。集結11組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分別從「身體政治與禁錮」、「群我關係的構築」、「內在對話」、「不存在的存在」四個子題切入重新詮釋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在這個數位運算已逐步取代人腦、科技已然取代勞力的時代裡,此生註定終究一死,擁抱無可避免逐漸衰敗的肉身,生而為人,我們持續探索何以為人?何以自處?

展覽日期:2023.4.22 – 2023.7.30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


拋爾控固力:島嶼現代性之夢 Power!

「拋爾控固力:島嶼現代性之夢」一展嘗試以各種角度來重新省思臺灣的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在展覽中,可以看到林玉山及李奇茂等前輩畫家如何使用傳統媒材描繪臺灣的工業景觀;也可以看到中堅世代畫家,如陳水財及陸先銘等人,如何將臺灣的工業景觀轉化為當代繪畫的視覺語言。除此之外,許多當代藝術家,亦於本展中展出他們對於這座工業之島的情懷、諷刺及逃逸。

嘗試在即將邁入「後工業」時代的臺灣,重新思考我們共同經歷過的工業進程,以及這些工業記憶如何重塑我們所認識的家園,進而成為島民共同的記憶及風景。

展覽日期:2023.2.25 – 2023.6.11

展覽地點:台南市美術館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瑞士攝影大師、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勒內.布里(René Burri),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本展為藝術家去世後的首次回顧個展,展覽除呈現多張他的經典作品外,更加入了許多從未發表的檔案文件,這些檔案來自洛桑艾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布里基金會(Foundation René Burri),以及巴黎與紐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中的未曝光資料,經過細緻且深入研究後而誕生的成果。

在古巴拍下了革命領袖切.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叼著雪茄的標誌性照片,抑或是1957年和畢卡索相遇為他拍下了紀念性的系列肖像;又或是紀錄 1960 年代起步建設的巴西利亞及同時期的中國北京,布里皆以黑白影像展現了視覺的政治性以及二十世紀的重大文化事件,並為後世留下諸多直指人心的畫面。本展展出超過500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骨董照片、印樣、筆記、素描、書籍書信等。

展覽日期:2023.3.18 – 2023.6.18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夜間旅行—神聖、危險、強大、純潔

《夜間旅行——神聖、危險、強大、純潔》獲選2022年文化部計畫支持,結合十五位馬薩特克及墨西哥藝術家、音樂家、紀錄片導演、攝影師、治療師及人類學家的參與,以台灣藝術家徐若宇在馬薩特克Velada儀式(儀式涉及使用迷幻蘑菇)中的經歷為展覽脈絡,設置了五段旅行。作品涉及畫作、詩作、聲音裝置、實驗紀錄片、紀實紀錄片及紀實攝影。描繪以精神力量旅行至聖靈世界的治療過程。

展覽日期:2023.3.24 – 2023.4.15

展覽地點:理善藝聚空間


藍色地平線上Blue Horizon

「我真正想成就的藝術是把複雜的內容以一個很簡單的形式呈現,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表達一種情感,或是無意識的喚醒一些記憶。」作為捷克塗鴉先驅的楊・克拉Jan Kaláb創作近30年,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藝術家之路,從街頭塗鴉走入純白空間,以點出發,發展出圓的形變及3D立體雕塑,將戶外狂放濃縮在幾何形變畫布上。

此次「藍色地平線上 Blue Horizon」楊・克拉Jan Kaláb 2023全新系列個展,藝術家減少了調色板,專注於讓繪畫中的動態形狀平靜下來,畫面中的主色表現對色彩最為純粹的迷戀,經不斷的簡化與削減後,所有的視覺張力得以在微妙的色調差異中表現,這與楊・克拉Jan Kaláb過去其它系列、充滿動態張力非常不同。

展覽日期:2023.3.11 – 2023.5.28

展覽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


IMAGRATION @ Each Modern

展覽中每位日本藝術家皆由藝術史和當代社會中廣泛汲取創作靈感,分別為IKEUCHI、西祐佳里、多田圭佑、Shohei Takasaki,及山本和真,通過各異視角與不斷變化的後現代日本視覺圖景奮力搏鬥著。這些藝術家在歷經近幾世代以來高速的社會變遷後,面對的是一條引導他們進入當代日本社會心理面貌的新知、科技、文化與社會結構的道路──關於它的挫敗、憤世、希望與渴求。

本次展出作品是透過某種程度上與現實脫離而相互關聯,換言之,便是將圖像自原本的語境中抽離解放後再予以重新定位;儘管藝術家來自日本各地,卻因共同參與著這個「混搭文化」而緊緊相繫,代表著畫廊所秉持的原宿價值,在本次展覽中,「imagration」便藉由五位藝術家堅定的步伐得以呈現在眾人眼前。

展覽日期:2023.4.6 – 2023.4.29

展覽地點:亞紀畫廊


うつくし—Maho Takahashi個展

索卡藝術和日本人氣藝術家Maho Takahashi自2021年合作至今已邁入第三年。在Maho的作品中,總有著充滿童趣、姿態變化萬千的數位化少女,以及象徵日本傳統藝術的金箔背景,她巧妙地融合了古典與當代元素,如此鮮明對比的藝術風格廣受藏家喜愛。因此,2023年在眾多藏家的期待下,索卡藝術再次迎來與Maho的合作,舉辦首次在台灣的大型個展《#うつくし(Utsukushi) 》和《#めでたし(Medetashi)》,分別於台北索卡和台南離塵空間同步展出,帶來更多新嘗試的精彩創作。

展覽日期:2023.4.1– 2023.5.6

展覽地點:索卡藝術.台北


斷頭鬼之夢─梁廷毓個展

藝術家梁廷毓的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的研發與實踐,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

本次展出呈現此計畫切入研究與知識生產的路徑。一方面以族群衝突歷史中因「獵首」而生的無頭鬼魅為引,使「靈」(ghosts)這一非思之物貫穿創作者的系列創/研實踐;另一方面,從知識具有遷徙及橫貫性的角度——將淺山現地、研究領域與文本空間、展演場所——在「創作觀念的知識索引」與「推進論述的實作」相互為倚的關係基礎上,導向各種知識形式與藝術實踐之間可持續性的發展。

展覽日期:2023.3.31– 2023.7.2

展覽地點:關渡美術館


ICING—陳彥成個展

寶可夢阿北透過以大量的手機玩遊戲,在社會中製造出了一種特殊的角色。他被維基百科紀錄、被媒體曝光,甚至因而有工作邀約。但一人去乘載如此多的資訊,讓他會出現超載狀況,面對龐大的手機牆,從他臉上其實看不出遊玩的快樂;反之閱讀到的多半是應付龐雜資訊的疲累。為了遊戲,一人擁有多個帳戶也帶來如同人格分裂般的困擾。

藝術家想進一步探討腳踏車從乘載人的交通工具轉而變成一種拿來支撐科技物的承架。人在此關係被壓縮、喪失了主體性,轉而服務工具,或僅僅作為一連串遊戲關卡的啟動編碼。在無可逆虛擬的、薄質的數位化世界,人們又該如何應對與自處?

展覽日期:2023.2.25– 2023.4.23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

隨著疫情持續至今,人們從最初「恐懼他人,隔離自己」的不安惶恐,轉而邁向與病毒共存,不再害怕其所帶來的輕微症狀。然而有許多疾病無法根本痊癒,只能熟悉適應。

本展將一窺日治時期以降,臺灣疾病書寫的面貌。曾經出現在臺灣的許多疾病,有些隨著衛生條件改善而消失,有些仍存在於生活周遭,病與人的關係細細地刻入文學裡,書寫成為醫療以外的療癒透過各式疾病的串接,以及我療癒的手段。

展覽日期:2023.3.24– 2023.10.29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文學館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