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除了增廣見聞、作為忙碌生活中充電放鬆的調劑,也是認識自己的最好途徑;不過,要是旅行與生活畫上等號,又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自創曲《海上的人》曾高掛音樂平台「街聲」(Street Voice)榜單近四個月之久,歌手吳青原,正是那個將旅行、創作、生活融為一體的人。
吳青原的音樂與他給人的感覺相仿,有如夏夜拂過臉頰的涼風,冬日灑下的暖陽般自然舒服。他說,旅行與音樂,是他人生中的最愛;能讓兩者在生活中自然地產生碰撞與連結,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從2017年開始,吳青原以搭便車的方式遊歷台灣,而這段期間所創作出的歌曲,是他紀錄人與人相遇的故事,也是一次次與內心的自我辯證。
音樂,是與世界溝通最直接、最純粹的方式
吳青原這麼形容自己:「我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喜歡唱歌、創作的過程;我的職業是好好生活,好好吃飽。」他認為只有過好生活才有分享的餘裕,將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觸、省思,甚至是把愛的感覺分享給大家。
他對音樂的著迷,幾近痴狂;既是興趣,也是反思的管道。「音樂不只是音符,同時也記載著歌聲裡潛意識的情緒,只有在歌唱的當下會被記錄下來。」透過聆聽以前的演出,音樂像是拋出很多生命的課題,讓他從中探索自己;感性的他常聽歌聽到流淚,此時他會去感受心臟的跳動;他相信在被事物觸動的同時,心會給你一個方向、一個力量,告訴你:它正在痊癒、正在修復與成長。
這樣的信念,也反映在吳青原與朋友的音樂合作上,比起用腦袋裡的經驗去跟對方溝通,他更相信自己的心。對他而言,說是工作上的合作,其實更像是陪著夥伴一起去面對彼此的心,去看彼此的心要往哪個方向走。有時候,心給的方向並不明確,但當人可以感覺到自己,可以感覺到身邊的人,就有機會和他們一起成長;這也是他認為在人與人的連結中,最重要的事情。

旅行,是透過外在刺激,與內在產生連結的過程
「喜歡旅行,一部份是因為我很容易受影響,我常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空的容器。」吳青原說:「每到一個地方,我就會沾染上當地的色彩;旅行就是讓這個世界在你身上譜出音符或是畫出美麗的畫。」
樂於接受新事物的他,面對陌生的種種,首先會去觀察行為的成因,思考其背景、脈絡,以及與世界的連結;儘管如此,便車旅行特有的浪漫與不安,也曾讓喜歡挑戰的他望之怯步,「那種狀態,有點像是你第一次搭公車,會有很多內心小劇場:可能遇到怪伯伯、忘記按鈴、甚至下錯站;但當你經歷一百次、兩百次、三百次,找到其中的慣性規則,了解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應該注意的細節,那些負面的想像也就煙消雲散了。」
可以說,「搭便車」能否成行,是建立在雙方對陌生人的信任上:你得有足夠的勇氣,才能與素未謀面的人同在密閉車廂裡,相處一段時間。每次出發都是全新的冒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會搭到誰的車——但這種未知狀態,就是搭便車最有趣的地方。

人們往往因為未知感到恐懼,進而依賴熟悉的模式、過往的經驗來應對;然而秉持這般姿態,無異於斬斷自我與世界的連結。吳青原認為,抗拒看見舒適圈以外的世界,將使我們錯過更多的美好,理解世界上存在著與你人生方向、價值觀完全不一樣的人,會讓視野更加寬闊。
幾年下來,他與上百位的車主結緣,其中有牧師、音樂家、搭鷹架的工人、麵包師傅、農夫、貨車司機……等各個各行各業的人們。這些緣分的建立,只有願意踏出第一步才能展開;第一個載你搭便車的人,會讓你遇見第二位載你的人,「他們幫助我去更認識這個世界,相信這個世界是很有愛,是願意幫助人的。只要你願意許願,通常都會得到回應。」
隨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相信這個世界會在某些時候給我安排,而那些安排都是好的。」旅途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位於台東的「有人在家民宿」。吳青原回憶道:那裡有一群很飽滿的人,讓旅人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換取生活所需。他們不會在意你拿出的東西的金錢價值:舊書、旅行故事分享、編麻繩袋,任何類型的課程、講座,甚至音樂表演,什麼都可以;那裡永遠抱持開闊的心胸,去接納旅行至此、與他們作交換的人。
「有一次,我與他們換宿,老闆卻告訴我這次不能換,因為晚上的活動太多了。我很錯愕,因為接下來我就無處可去了;沒想到老闆接著說,沒關係你就來,下次要換什麼再說。後來,我寫了一首歌送給他們。」
吳青原說:「臺灣不缺願意分享的人,端看你有沒有試著找到他們,甚至為此去臺灣四處看看。當我們每個人內心充滿愛,在一個飽滿的狀態下,其實大家都是願意分享的。」

「認真生活,樂於分享」正是青原的生活寫照
這些搭便車的經驗,讓他看見這個世界平凡的美好,他願意不帶偏見地正視旅途中遇見的所有人,不以好與壞的二分法作評斷;心存善意地面對一切,並深信世界也將如此回應。
「我們該放下電子產品,面對面與真實的『人』溝通,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和信任,可以在真實的接觸裡,一點一滴找回來;只要溫度還在,我就相信人與人能夠真誠分享,不求回報地付出。」
或許,就如同青原的歌《再見。一期一會的朋友》所述:「旅途中我們總是和緣份擦肩而過,你我都無法預測會在哪一個路口和對方道別。如果有機會和眼前的人好好地擁抱,就別再遷就於禮教,好好地跟他說聲我愛你,把溫暖的愛分享給彼此吧!也期待下次見面時,我們都能在愛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柔。」

搭便車二三事——青原給新手的建議
網際網路時代,讓原本零散的便車族有了可以共聚的社群平台,例如臉書社團「台灣便車幫」、「共乘臺灣」;在這些社團中,人們樂於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與車主的對話,也提供實用資訊、經驗給想搭便車的新手。
根據吳青原的觀察,臺灣其實不乏願意提供便車之旅的人,只是需要更加明確的信號:高舉「搭便車」三個大字的牌子,讓對方在50至100公尺外都能看見,便能提高成功機率。
如果有心體驗搭便車旅遊,他也建議一開始可以找個夥伴同行,以舒緩在與陌生人相處時的緊張不安;另外一個可以練習的是:多跟車主聊天。上車前,可以在對話的過程中觀察車子的狀態、有沒有酒味及是否為疲勞駕駛,更要確認目的地的方向是否一致。透過彼此對談、眼神的交流,再決定是否上車;上車後也隨時和親友保持聯絡、報平安。最重要的是,理解並將風險降到最小,而不是停止去冒險。

▌實習編輯:蔡宜庭|攝影:張景瑞|動態攝影:黃煒鈞|校訂:康樂、何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