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不只是視覺語言:當社會開始理解手語時,也開啟了擁抱另一種文化的可能|cacao 可口雜誌

日前非裔網紅史密斯(Nakia Smith)在TikTok上向四十多萬粉絲宣傳美國非裔手語(BASL),不僅讓史密斯經歷一次爆紅的滋味,更將手語議題推向一波高峰,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美國非裔手語和標準美國手語(ASL)是如此的不同。史密斯也在媒體上表示,「美國非裔手語多數來自美國手語,但融入了更多『調味料』和更多感情。我自己小時候學手語是看著家裡大人學的,之後去上了學,朋友都看不懂我到底在比什麼。我才知道原來非裔手語超特別,我想跟大家分享,並讓大家有機會學習,希望未來有一天,可以在流行文化、書本、電視節目或其他更多地方,看到手語這門語言。」

非裔網紅史密斯(Nakia Smith)參與了Netflix系列節目跟大眾解釋美國黑人手語文化。

因壓迫而誕生的美國黑人手語發展史

非裔手語的發展歷史也是一部血淚史,因遭受壓迫而誕生,根據史密斯的說法,美國非裔手語在1800年代被開發,因為當時聾啞和聽力障礙者學校被相互隔離,聾啞學校首次於1817年開放,因此非裔社區自行發展出自己的語言和符號,例如美國非裔手語更傾向使用雙手而非單手,以及需要使用更多的空間和臉部表情。以「紙張」為例,美國手語表達「紙張」是以右手拍左手、同時右手向外移動進而模仿紙張;而美國非裔手語則是會肩膀高度的地方將兩隻姆指向外揮。而直到今天,美國非裔手語仍靠代代相傳的方式予以使用並保存。

美國非裔手語相關運動或倡議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photo by globalnews
美國非裔手語多數來自美國手語,但融入了更多「調味料」和更多感情。|Photo by Netflix

反觀台灣的手語使用情況,仍有許多觀念以及誤解尚待釐清,例如早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開記者會,有民眾質疑為何手語翻譯員沒有配戴口罩,台灣聾人聯盟以及全台共22個聾人團體發出聲明回應:「手語為視覺語言,若是臉部被遮蔽,聾人則無法讀取完整訊息。」不過隨著疫情升溫,為確保翻譯員的健康安全,台灣手語翻譯協會也出面呼籲,建議於記者會現場或在空間無隔離的現場,翻譯員仍把口罩戴上為佳,而目前手語翻譯協會也已取得第一批國產透明口罩,可提供給全國會員和各縣市手語翻譯中心索取使用。

手語不只是視覺語言,更可以成為眾人的第二語言

台灣手語翻譯員邱彥哲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國內對於手語常見的誤解,他說大眾對於「手語是語言」這個概念仍很模糊,然而對於語言學學科來說,具有系統性、結構性就屬於語言,手語詞彙可以拆解成四個單位,手形、位置、動作跟手心或指尖朝向,手形指的是雙手形狀跟樣態、位置為手形所比的位置、動作則是手勢上的變化或轉動,有時會以手心或指尖做朝向。而臉上的表情也同樣重要,表情、眼神以及軀體方向都會有影響,以標準的台灣手語的「要」舉例,除了手形,臉部的鼓頰也需要同步被演示。

台灣手語源自日本手語系統,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分別於1915年成立台南「私立台南盲啞學校」、1917年成立台北的「木村盲啞教育所」後,聽障人士之間才開始使用手語彼此溝通,然而細分區域也有微妙不同,台北沿襲東京系統、台南為大阪系統,目前台灣手語仍殘存許多日本手語的影子,根據手語翻譯員李振輝資料說明,台灣手語現在的南北差異極小,大約有九成通用,也因聽障社福資源和媒體多集中於北部,北部聽障族群又比南部多,所以現今看到的手語多是源自東京系統的台灣北部手語。

非裔網紅史密斯除了在社群上挺身捍衛美國黑人手語之外,也參與了Netflix系列節目和觀眾介紹關於聽障人士的故事,現今也有越來越多黑人聽障創作者在網路上投入創作,讓更多關於美國黑人手語的素材呈爆炸式增長,對於此語言的保存起了顯著的影響。目前台灣相關團體與專業人士為推動手語的存續,也正朝向法規與知識普及化兩方著手,或許史密斯的例子對台灣社會來說並非遙不可及,藉由社群的力量以及線下活動的動員,相信台灣手語有一天也能成為一門獨特的文化,持續在台灣被善待與傳承。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