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欄填寫__|Betty Apple:讓未來的人可以用別於大眾媒體意識形態的角度,理解當下發生什麼事|cacao 可口

你看過倍帝愛波 Betty Apple的演出嗎?那就算不是驚世駭俗,至少稱得上熱力十足。她是聲音藝術家,表演卻具備強烈的劇場色彩,有時更讓你狐疑,那到底是一場意在言外的的政治批判還是廉價的情色窺淫。本名鄭宜蘋的Betty Apple,形容自己的現場是股旋風,需要人抵達現場,去感受到被聲響,人群給包圍,「跟性愛很像,在一種欲望能量飽和的狀態下去跟感官做結合。」

讀到這裡,你可能被勾起好奇心,上入口網站檢索關鍵字了——但藝術家本人不建議你這麼做。「我不敢看也不想看自己的現場紀錄。」Betty Apple說:「純影像是有侷限性的,它沒辦法還原現場狀態和聲音,更可能令在現場感受舒服的東西,變得挑釁且叫人十足反感。」那可怎麼辦?莫著急,只要你在今年白晝之夜(10/01)的凌晨2點22分與4點44分還能醒著,便可以看到Betty Apple的現場演出!

表演影片提供:Betty Apple、新能祭

職業欄填寫:藝術家

我是北藝戲劇系出身,研究所唸新媒體藝術。當初之所以離開劇場,是因為想做不一樣的事情。我還是眷戀掌聲,還是會因為跟台下觀眾的連結而High起來,但也意識到,劇場並不允許以一種很個人的方式去做表演。偏偏,我喜歡的是即興,所以才開始Solo Performance一直到今天。

這麼說可能有點冒犯,但我覺得自己作為藝術家所應具備的素養,很大一部分是在研究所階段養成的。別誤會,北藝戲劇系非常紮實,我對表演能夠得心應手,都要感謝當時的老師,不過那時候的訓練,無論是有文本或屬於實驗性質,對世界的認知終歸還是從劇場的角度出發,與當代藝術是井水不犯河水。

當然我也不是腦袋一拍就決定改投門派,其中的流變滿有趣的。最開始,我做過劇場音樂設計,也想玩像Radiohead那樣的電子音樂,甚至規劃過組團,卻被前伴侶抱怨對電子音樂的熱情不夠,一激之下就跑去投考當時與電子相關的新媒體藝術所。也是在那之後,我才真正理解怎麼「看」藝術,從前去雙年展根本是湊熱鬧的,同時也發現,原來藝術圈是那麼好玩!換作劇場、電影、演藝圈,假如你抱著有天能夠成名的願望,可能時時刻刻都要在意旁人如何看你,你做的所有準備,都是為了符合主流的審美觀及世界觀,對我而言那樣過日子太痛苦了,然而與當時認識的藝術圈友人相處,卻讓你覺得可以做自己,盡情講瘋話也無所謂。

2021墨爾本藝穗節,錄像表演《超時空人魚傳說》|photo by 波文映畫社
跨國串流表演,荷蘭多媒體科幻藝術節「其他的未來Other Futures」,《超時空人魚覺醒俱樂部》|photo by 閔詩涵
視覺:ArtKB48異音戰神莉莉司,李甄
線上直播表演:Stream C-LAB線上平台計畫,《晚安戀愛交易所——睡前故事愛莉麗絲》

假如把2012年視為原點,這十年間我已經做過一百多場演出,雖然在舞台上看起來可能ㄎㄧㄤㄎㄧㄤ的,但面對各種舞台狀況,要切換什麼模式(patterns)與現場共構,都得在演出的當下做出精準判斷。我很感念在藝術學院接受的所有訓練,它們教會要吸收那些知識、要用什麼方式溝通,但說到即興,只能從現場演出經驗學習。

也因此,我的表演是很流動的——每次都不一樣,每次都是緣分,有些人會把它們歸類為女性主義,但我自己不會那麼武斷。一直以來,我想做的是「陰性」,那是種力量,不屬於女性而屬於身體,它跟聲音、音樂給我的感覺有關,而我的表演就是感受能量,再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比如我所使用的表達元素,有人說那很「柏林」,其實是源自於小時候經過的廟會、政治集會、電視台裡誇張的節目,它們很吵很瘋,卻是台灣文化的綜合體。我只是將這種很日常的狀態,挪用到另一個語境裡,外人聽起來可能覺得很狂,但於我就是種混搭實驗罷了。

個人,即興,是我的創作的代名詞,它們沒有特定方式的限制。我覺得這很類似修道,就像身心靈大師奧修講過的一句話,達到『道』就像鳥兒飛行,中間是沒有道路的,只能鼓動自己的翅膀去飛。但其實搞創作搞藝術就是這麼回事,這份職業如果說需要什麼專業能力,那肯定會是在面對種種挫折後,還能設法活下來。

恆成紙業藝術計畫,拍攝派對「維納濕了美」|Photo by Chien-Wen Lin
書籍《台女Tai-Niu 》訪談拍攝|photo by 波文映畫社

帶來非社會的框架,打破大寫的歷史

我希望一百年以後的人,依然可以瞭解我在做的事情,並藉此感受到當代社會狀態。藝術家這項職業,某些層面上的確是滿足人的需求,不過它跟純粹的娛樂很不一樣,娛樂是讓在當下麻醉你、讓你感到輕鬆愉悅,藝術則是帶來一個非社會的框架看社會,打破過去那種由大寫的歷史。

怎麼樣才做得到一百年後還能被理解?答案是重視個人經驗,提點當代事實,並經過適當的轉化。這樣的作法可能跟有些人對藝術的看法不同,但,也許藝術家並不是只有專業化和學院派這條路可走——我嘗試留下Betty Apple這個身分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對當下的記憶、描述,讓未來的人可以以一種別於大眾媒體意識形態的角度,理解當下發生什麼事。

你可能會想問,那現在的人呢?如果我看不懂Betty Apple在幹嘛呢?很簡單,來問我呀!我的作品比較極端,有些人覺得是挑釁,但我其實不愛激怒別人,只是質疑為什麼不能用另外的方法來處理某些議題或事件?(注意,這裡用的是問號!)這只是我對世界的看法,要是所有人想法都一樣,那還有什麼好玩的?

我希望大家在意的是「你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做」,有時我做藝術表演,採用的方式可能連自己也不喜歡不享受,但如果把美的呈現讓位給我喜歡的東西,那就個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但我始終覺得藝術是搖動穩固的事物,然後再審視有什麼其他可能性。

「職業欄填寫_」打破制式的訪問模式,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你認為的「生活」是什麼?

Betty Apple:我認為的生活就是我現在的狀態。研究所剛畢業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都在討論政治與社會,那應該去接受一下社會歷練才對。當時我在一間APP開發兼賣伴手禮的公司當行銷,三個月就想離開了,因為我就是沒辦法理解為什麼要在固定時間上下班,把工作做好不就完了嗎?

我得承認,現在的我可能沒辦法滿足社會上對這個年紀的人該有的成就的期待,很難存錢,也不太可能買房,但至少每一天我都快樂很多,我想這才是生活。

Q:工作之餘,私底下的真實生活樣貌是?

Betty Apple:就是目前這樣。我內心滿簡約的,喜歡跟不錯的另一半跟好朋友待在一起,也喜歡簡單的冒險,遠離社會。我現在在嘗試人魚自由潛水,這項運動很像冥想,我喜歡這種在水下很安靜的狀態。

Q:生活中,哪一些物品是不可缺的?或什麼商品的愛好者?

Betty Apple:音樂器材跟氣泡水,我的錢都花在器材上。

Q:怎麼樣的生活狀態是你最嚮往的?可以舉例嗎?

Betty Apple:一個沒有暴力跟心靈富足的社會。但這真的是理想,因為對很邊緣的狀態有所了解,也發現到這件事情也許是不可改變的。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我最近很想做Podcast,之前有跟立方空間和做過三集節目,邀請到三名女性藝術家討論私生活。之所以討論私生活,是因為當大家提到梵谷或莫札特的時候,都離不開這些人的愛情故事,他們明明作古兩三百年了,我們卻對一切知之甚詳!但為什麼回到當代藝術家,就連他們本人也不討論自己的情感經驗?這很奇妙,但我做Podcast不是要轉變成作品,只是為當代生活經驗留個紀錄。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陳志誠|動態攝影:黃煒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