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宇宙的樣貌,思考自身最初的模樣,「身體山島」展覽《走進那扇門,撿起那碎片-真空中的詩》|cacao 可口

還記得2019年期盼黑洞照片時的心情嗎?儘管那看起來更像《魔戒》中魔王邪眼的低畫質版本,能夠「凝視」黑洞,對於天文物理研究及人類歷史依舊具有重大意義。但這項成就還有其他影響嗎?你我更能與之產生共鳴的影響?「身體山島」雕塑藝術家曾岩懌於三徑就荒的新展《走進那扇門,撿起那碎片-真空中的詩》也許能滿足你的好奇心。

《走進那扇門,撿起那碎片》嘗試以宇宙、日、月、星辰訴說情感,敘述藝術家因為人類對宇宙有新發現而產生的思辨,曾岩懌解釋:「像是『時間』,我忽然覺得這個詞其實很浪漫,原來以為是時間推進一切,後來發現是萬物的改變,才讓我們創造了時間。

「在更認識到宇宙的樣貌之後,讓我思考什麼是自己最原來的樣子,開始將自身分解,從原來的我,到人類的我,到細胞的我,到元素的我,到塵埃的我,到宇宙的我,到自然的我,然後沒有我,最後,回到現在的此時此刻,在我內心的恐懼、喜悅、糾結、執著都開始流動,開始試著追溯對事物情感的產生,稍微對那些流向我的更加珍惜一點,對於流走的更加坦然一點。」

以宏觀的視角,將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到的失去與獲得變成作品

曾岩懌說,自己經常扮演傾聽的角色,在本次展覽中,也有許多作品的想法是源自跟妹妹的對話,自己雖然不總能幫對方解決問題,溝通內容也經常涉及主觀抽象,但提供的另類視角,卻也能將當事人帶離思想迴圈的窘境,「我經常去思考事情原本的樣貌,其中有些被定義為『不幸』,但如果那就是它本來的樣子,也許就可以對事情的轉變稍微放寬心。傾訴的人如果能因此找到出口,或感到有一點光照進來,我也會感到很慶幸。」

從日月星辰訴說情感,乍聽之下有些飄渺無依,但更精準地說,藝術家是將自己擺到宏觀的時間軸上,將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到的失去與獲得變成作品。「這次使用『宇宙』為元素,是有包含想像的成分在裡面。然而,我們做觀測、企圖去發現某些事情的時候,其中不都多少帶有期待它應該是『什麼』的成分在嗎?就像電影《星際效應》的設定,把黑洞視為更高維度的入口。大家為什麼抱這樣的盼望?可能是希望這個世界能夠更好,存在一扇物理上的門,一進去就可以抵達更好的世界。那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需要?我試著通過作品解釋自己的疑惑。」

《世界的入口》藝術家形容,這是一件簡單暴力的作品,它是三維世界的入口,也是母親的陰道。「我小時候家庭背景跟宗教的關係很緊密,時常會聽說有人卡陰,有死去的亡者需要被超渡投胎。如果真的有那麼多靈魂想來到這個世界卻不得其門而入,那這個世界的入口會是什麼模樣?於是有了這件作品的構想。」
《跳一段舞,創造一個世界。我創造一個,跳一段舞,創造一個世界的祢》「在這件作品,我一開始想做的是印度神話中的濕婆神,我覺得祂處理事情的方式很浪漫,要創造世界,跳一段舞,要毀滅世界,也是跳一段舞。」曾岩懌表示:「在神話裡濕婆是創世神,但創造濕婆的則是人類的文明,換句話說,我們人類創造了一個創造我們的神——這個雙向的概念很有趣,也讓『跳舞』這件事多了打破第四面牆的味道在。」
《身體的死亡之處,將會萬物生靈》源自於曾岩懌與朋友的對話,該位友人彼時正逢低潮,認為自己不再能夠開心或創造快樂。「我告訴他,有次我走到河邊,想著如果現在跳下去也死掉了,那會留下什麼。」這不會太負面嗎?「我只是很中性的思考這件事情,」藝術家笑著說:「如果我真的跳下去了,那會創造非常多的快樂,我們身體會變成魚、蝦、浮游生物的綠洲,就像鯨落一樣,在分解過程中形成非常豐富的生態系。一個人的價值不單單是表面上看到的那個樣子,我想向他傳達的,以及用在這件作品中的概念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是山島上的山島

「身體山島」創立於2018年,這個奇特的名字源自於曾岩懌某次和老師交談得到的啟發,老師無意間一句「山川大地的所有線條,都可以在身體上找到」令他聯想到開天闢地的盤古,在該則神話裡,創世神死後身軀化作山川島嶼,孕育萬物生靈,而長於島嶼之上、體內定植著微生物群系的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也具備著同樣的神性——我們是山島上的山島。

對曾岩懌而言,臉與手分別是人的第一第二表情,相較其他的身體部位更有利於傳達情感,也因此人像、手部雕塑在其作品中佔有一定份量,「臉上的情緒可以遮掩,手卻會如實傳達諸如忐忑、高興的心情。」你可以看到雲霧纏繞在手指間,又或者一支拿著月亮的手,「它們有些是人的手,有些則是黑夜。」藝術家說:「我把黑夜想像成一支手,將月亮高掛在天上,而那件作品是關於夜晚的工作——它每天每天的掛上月亮,升起太陽。」

不難發現,在藝術家的作品中,人造的物體、場所是罕見的,當它們出現實,也必然被賦予了更多的涵義。「在我的作品中,只要出現門或門簾,在我的想像中它都是進入異世界的入口。這裡說的異世界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你要進入內心,首先要通過一扇門,如果它是關著的便無法進入。我做這件作品,是希望能給那些對此感到困難的人帶來一些啟發。」

「我做的『身體』,它同時也是家的概念。小時候你以為家是恆定不變的,但在成長過程中,你可能會搬家,到外地工作、求學,像我自己小學時代就搬過十次家。」環境變動造成的心理負擔,曾岩懌在老電影《達摩》中找到昇華的思路,「電影中有一個橋段,達摩在拜師時,師父要求他蓋一座自修室,達摩到第三次才搭成,但立刻便把它拆了。他終於意識到,天地就是自修室,或者自修室其實存在於心中,跟外在實體無關。家也是一樣,以身體為出發點向外延伸,能延伸到的地方、變成我的部分就是家。就好像陌生人或不那麼相熟的人,碰到你的衣服,會令你產生身體被冒犯的感覺。」

藝術家也提到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的著作《空間詩學》對自己的影響,在該書中,巴舍拉認為家的空間佈局,與人類的身體部位有所對應,「家有陽光可以照射進來的地方,也有不常接觸陽光的陰暗處,人的身體也是。我將這個概念上升到我的身體和宇宙之間的關係,並運用到這次的新展覽中。」

生命力、靈魂、情感是曾岩懌的創作主題,但與字面上給人荷爾蒙飆升的聯想不一樣,用他自己的話說,「心如止水、波光粼粼的平靜」不僅是創作過程中所追求的,也是希望為觀眾帶去的感受。在開始「身體山島」之前,藝術家有段時間曾處於焦慮狀態,幸運的是,曾岩懌先後遇上了提點他內心有憂鬱存在的心理師,以及協助創辦個人品牌的貴人。「身體山島」等同於擺脫過往糾結,從頭來過的原點。

「當時我面對的一個問題是,要為『身體山島』給人什麼樣的情緒做定調。而在經過漫長的內心之旅後,最直覺的答案是平靜,要做讓人一眼就能沉靜下來的作品。」曾岩懌說:「在這四年的創作中,我過得很快樂,心裡變得很踏實,一方面梳理自己內心中的許多情緒和想法;另一方面,也透過創作,陪了一些人尋找他們的心之所向,對於能夠創造一些些的意義給自己、給他人,讓我覺得很溫暖和欣慰。」

《走進那扇門,撿起那碎片-真空中的詩》

展覽時間:6/12 -6/30

展覽地點:三徑就荒(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四段553巷46弄15號1 樓)

▌可口統籌製作、採訪報導:康樂|圖片提供:身體山島|影片導演:鍾尚庭|特別感謝:舞者鄒瑩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