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一生懸命」,強調了在追尋某個目標時必須付出全力的精神,也是一種表達對專注和堅持的尊崇和讚美。一生懸命的人追求自己的技術,擁有自信,不為利益所動,不受外界干擾,耐得住寂寞,不惜時間,精工細作,在質量問題上從不妥協,同時也是指傳統的「日本職人」一生只從事一職,且不會見異思遷的一種執著和敬業意志。在我拜訪王清霜老師之後,我深刻了解王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個全心全意投入創作的藝術家,並在生命上持續創造奇蹟,如果我能在這個作品做些什麼,那就是盡心盡力地感受這份精神,並全心投入。

我接觸王清霜老師的作品時,看見他細緻地描繪台灣自然景物與花鳥百果,讓我聯想到日本的浮世繪。雖然浮世繪與漆藝表現手法不同,卻有著密切的連結。江戶時代時,浮世繪和漆藝都非常流行,彼此相互啟發和影響。兩者皆強調手工技藝的精細,也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才能達到高超的水平。
王清霜老師是台灣漆歷史發展的見證人,年輕時曾到日本學習漆藝,回台後致力於發揚漆藝與傳承工作。他的作品融合中國漢代、日本和式傳統和台灣現代流派技法之大成,與王清霜老師合作,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使命感和壓力,除了他是百歲漆藝大師,同時理解他對細節刻畫的信念,因此這個作品乘載著 C JEAN 對人間國寶王清霜的敬重與崇敬之情。我也理解到不只是我,整個團隊都需要仔細體悟與轉譯作品精神,才能讓這些服裝更具有傳承意義。

王清霜老師以其高超的「高蒔繪」技術著稱,這項技術將漆液和炭粉或黏土混合,雕塑成浮雕式紋樣,再施加金粉或描金。利用天然漆乾燥後會變得穩固的特性打造層次,之後進行彩繪的工序。蒔繪製作出來的圖樣呈現出不同的立體質感,並且還能夠運用各種媒材,如貝殼、蛋殼、木片等進行創作,並使用鑲嵌、浮雕、潑灑等方式將各種材質加工到漆畫之中。最後,再以不同號數的砂紙,從粗到細地不斷打磨,直到表面光滑能反射為止。製作蒔繪的過程需要經過多次長時間的研磨和粉研,才能形成成品。

在研發初期,我不斷思考,如何能夠在服裝上體現王清霜老師高蒔繪的精神,除了運用漆器的表面處理技法外,灑金粉點綴也為服裝帶來獨特的光澤和質感;同時在這次的系列,邀請了王清霜老師的孫子,同時也是漆藝家的王峻偉以漆畫形式繪製配件,使系列更加豐富多樣。
我理解若只是作為物件展示,可以有很多呈現方式,然而現實的狀況是:做為服裝要在秀場上呈現,漆作很難在布料上維持,因此要如何體現漆藝跟服裝結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於是我們將重點著重於,如何透過服裝來呈現漆藝不斷層層疊疊的工藝性、行為重複的儀式性以及靜心的調息過程。一針一線,在這之間拿捏,布料的整燙、貼襯、對花、縫製等,每一個細節探究起來都非常迷人。如同漆畫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用指紋推壓,而車縫機將布料送推,這或快或慢的節奏,皆仰賴師傅們多年的經驗。


在這個系列中,我運用王清霜老師經典的作品進行轉譯,包括1991年的庭園孔雀與避邪、1998年的菩薩、2005年碧波泛金光、2008年月下美人以及2013年玉山等作品,並透過立裁、印花、對花、刺繡、縫珠等工藝技巧,呈現層疊與精緻的設計風格。對我而言,服裝是一種創作的媒介,並非僅止於服飾本身,我相信許多媒材都能轉化成想要呈現的藝術語彙。我特別喜愛的是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和啟發,因此重點並非在媒材本身,而是在想要傳達的意涵。而這些精湛的手工藝和時間的藝術,也正是吸引我進行設計的原因所在。

這場短暫的服裝秀背後,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專注與付出,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重來、夥伴們反覆溝通、嘗試與確認,同時也是師傅們多年技術積累的結晶。尤其在藝術跨界的高端訂製製作中,每個細節都經過反覆的嘗試與調整,每個縫合位置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從服裝設計、打版師、數位印花、樣本師到刺繡師的協作,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我非常感謝師傅和夥伴們能夠忍受辛勞,理解C JEAN對於細節的著重,並在製作過程中專注與堅持,為作品注入生命力與感動。

在服裝秀即將結束之際,我站在一旁等待邀請王清霜老師登台致謝。當天,老師身穿我們為他準備的玉山服飾,這一幕令人回味無窮。我由衷感謝王清霜老師及其家族的支持和肯定,讓我們能共同創造出經典、永恆的藝術之作。當一個作品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讓人們感受到美、喜悅、憂愁等各種情感,能夠讓人們打開感官進一步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啟發人們對於世界的新思考和新視角,從而推動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我認為這就是我們花時間精力詮釋一個作品的最終目的。
▌撰文:C JEAN 簡君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