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欄填寫__|陳慶霖:男裝還是女裝?我的衣服它可以穿在任何人身上|cacao 可口雜誌

假如你不認識陳慶霖(Ching-Lin Ray Chen),先別急著打開瀏覽器搜尋關鍵字,因為有關這個名字的蛛絲馬跡,確實就是蛛絲馬跡。恰如他所就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en)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twerp),網路上由台灣方面撰寫的相關資料,同樣屈指可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檢索筆數與對象內涵毫無關係。在這個所有人都追求曝光度與流量的時代,慶霖反而執意與觀眾拉開一定的距離。慶霖表示,他不愛把話說死,也不喜歡拿高大上的頭銜壓人,所嚮往的,不過是絕對性以外的趣味。

職業欄填寫:服裝設計

我會說我是一個從事服裝設計的老學生。

別誤會,我有過完整的求學歷程,也憑藉在學期間習得的專長,在職場上工作了三年,目前則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念服裝設計。我的履歷上掛著服裝設計師的頭銜,但平時和人相處,並不會自稱設計師,而是做服裝設計的人。「師」這個字有點沉重,它乘載許多責任,在亞洲文化的脈絡中,人們對它有種偏頗的、帶距離感的想像。我並不是對「距離」抱持否定的態度,好像沒有親民、通俗外的選項,而是希望那樣的距離是一種可以引發討論的距離。

當你觀看一件作品,如果知道那是設計師的手筆,便會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相反的狀況,你就會好奇他為什麼把材料變成眼前的衣服?這種詫異感有點像化學反應,你因此去溝通,去了解,整個過程變成話題,變成聊天的內容。那時候,我就會告訴你,我有著什麼樣的技術,偏愛什麼樣的風格,想透過這件作品講什麼樣的故事,這就是我們的對話。

我從高職開始做設計,中間經歷過無數次的,對設計概念的批評及討論。這些交流往往很主觀,但當主觀成為議論的對象,它就成了一件好事:你不會立刻做出判斷。好壞美醜,都沒有絕對性,對它的成因保持好奇心,才是我想給人帶來的感受,留點想像空間在裡面,而不是搬出「設計師」三個大字,要求人們不動腦袋全盤接受我的設計。

就個人風格而言,我喜歡玩材質,以前在「夏姿」(SHIATZY CHEN)工作的時候專攻針織,但也沒有自我設限,另外還玩過刺繡,當你拿到某一樣材質,單單是觸摸便能激發靈感,這些想法便是嘗試的基礎。即使失敗了,那個方向也可能分岔出新的路徑,做到某處卡住,退回上個階段再加些什麼,便可能有新的花樣。

從室內設計跨足服裝並非繞道而行,而是堅定信念

從小我就肯定自己將來要做服裝設計。我上面有三個很照顧我的姊姊,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她們的芭比娃娃,也經常跟二姐去混西門町,以致很早便開始想將來要做什麼事情、走什麼樣的路。當我長到升高中階段,苦惱要選擇普通高中或職業學校時,也是二姐點醒了我,她說:「如果你確定想讀服裝、做設計,就沒必要兜圈子,而是直接進入那個領域,去了解你是『喜歡設計』,還是『喜歡執行設計』。」

因為家裡是木材行,當時的想法是能有運用的資源便充分利用,於是先讀了室內設計。從室內設計到服裝,看起來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按照我一路走過來的經驗,它們的概念其實是可以相互套用的。室內設計要學空間規劃,也要學陳設布置營造氣氛,這就像做服裝打版,它剛開始是個硬體、是個結構,然後你再用軟性的東西覆蓋,藉此在人體的外殼上呈現特定氛圍。某種意義上,它們傳達同樣的狀態,也因此在選大學科系時就沒有任何猶豫,鐵了心要讀服裝。

我想自己很幸運的一點,是擁有很特別的家人。衣服與姊姊,對我而言是同一種感覺。直到現在,我還是能從二姐那裡收到建議,應該調整作品裡的哪些細節,或指出我做的很猶豫的地方,她就是有種眼光,能感覺得到其中的尷尬。

有過苛刻磨練,才能超越出身限制

高職畢業後進了實踐,剛好我的老師Eve Lin也在那時候從英國回到台灣。大二我開始在Eve Lin的工作室實習,她非常挑剔,分毫也不願意閃失,甚至有點折騰人,但那樣的執著也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讓我後來去到比利時,很快就適應了當地求學環境。

歐洲老師不像台灣老師,他是若有似無的提點你,至於細節就請你自己傷腦筋。台灣老師願意花時間跟學生討論,讓學生有一條清晰的路徑可以依循,但安特衛普不是,於是很多時候,你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部分亞洲學生在這裡就碰上關卡,他們不能理解老師言行的用意,對不明確的指令會感到困惑及恐慌,全因為太習慣說一是一,老師拋學生接的狀態了。

許多方面來說,要在安特衛普待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語言是第一道門檻,再者當地學生因為環境背景,對歷史、人文、藝術的涵養都非常好,往往很快就把握到老師想要的東西,亞洲學生卻可能有聽沒有懂。至於我自己,多虧經過Eve Lin的訓練,對這個不利的狀態其實挺享受的,因為想保留一定的自由度,反而希望他們別給太明確的東西,只需要知道「選擇的方向可以繼續下去」就夠了,因為我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變通。

現在說起來好像挺輕鬆,但是過程中當然也遇過困難,比方透過設計呈現性別議題,很容易就落入「把男生打扮成女生,把女生打扮成男生」二分法框架,自己前期也有類似的傾向。有次和比利時的老師討論,他很嚴肅的告誡我:「你必須設想,今天這件作品對你的處境、對這個社會能發揮什麼影響力,而不是做styling,四處借元素湊一起任何人都做得到,如果是這樣幹嘛非你的作品不可?」

當下的感覺是自找罪受,整個人有點崩潰,於是我打給了Eve Lin,找她聊聊遇到的狀況。Eve Lin很乾脆,要我別光想著在作品中加入什麼,而是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性別」這個東西,跟著要求我立刻刷牙洗臉睡覺,睡醒就會有想法了。果不其然,隔天在學校洗手間,看到標誌上男女符號外的框框,就意識到它是中性,沒有男女生概念的區別。從那時候開始,我便在男裝中呈現女裝的線條細節,只要相互吻合便會嘗試。很多人看我的作品都會感到困惑,問這到底是男裝還是女裝?我說,它可以放在任何人身上,老師也在聽過想法後,認同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路。

在台灣的時候,許多人提醒過我受Eve Lin太多影響,也曾經為此質疑過自己。後來想通了,是Eve Lin開啟了我思考設計、思考服裝的窗口,可能初期我會對她的想法照單全收,之後則是把聽來的建議無限放大,變成我自己的可能性,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也督促自己要多做些什麼,來超越現下的狀態。

給有志者的安特衛普指南

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有多個藝術設計系,不過只有服裝獨立在主校區之外,等同變相承認時尚(Fashion)有它自己的一套系統,安特衛普不直接收文科生(MA),要報考,必須親自飛到比利時筆試、面試。會想重讀一次大學,也是Eve Lin的建議,認為我該去國外讀書、開開眼界。我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在夏姿工作期間存下第一年的學雜費,當時除了生活費、上健身房、供應家用外,我沒有其他支出,幸好家人看到我的努力後,願意支援後續的開銷。

目前我在安特衛普的學程進入第三年,還有一到兩年畢業。它的學制是三年大學一年碩士,你可以唸三年或四年,拿不同程度的學位,但期間,校方會不斷淘汰學生,和我同期的原本有七十人,現在剩不到二十五個。

如果你也想來這間學校,最重要的特質還是心靈強韌度,你的心智要非常成熟,像我剛才說過的,老師會給你的只有範圍,其他全憑自己摸索。課堂上也是大家待在教室裡各做各的事,然後和老師討論,換句話說,要是你被罵被唸,大家都聽得到,而每個人的作品分數都是由老師唱名公開,當然,成績表現還是取決於個人資質及努力,但要是應付不過來打擊,來這裡讀書的風險會很高。

台灣過來安特衛普的人不多,有也是分散在不同系所。過去兩年間有六名台灣人,台灣知名設計師聶永真也是其中之一,他看上這裡帶有實驗色彩的平面設計風格,所以待了一年。我跟他認識是因為當地買不到台灣肉鬆,看到他想吃肉鬆的公開貼文後,便將自己帶來的分他一點。那次碰面,我問了聶永真一個問題:「假如你有一個肯定它的效果,卻非常難實踐的過程,你會不會因此繞路?」——他說會,就算繞過去會錯過某些東西,假如能更方便做事,那也無所謂。有陣子我一直在冒險和受苦之間猶豫,聶永真的一番話對我滿有啟發性的。

我常給自己一句話,「只要打從心底的有努力,一定會得到收穫,不管那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會從中知道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走。」我覺得做任何事情,比起詢問其他人的意見,相信自己還是最重要的。我會有猶豫的時候,但不會讓這個過程拉的太長。與其手足無措舉棋不定,只有去做才知道該怎麼辦。

「職業欄填寫__」單元,打破以往人物採訪的模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

Q:假如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會經營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C:Youtube吧?去比利時以前,我想過以「服裝設計系學生的生活」為主題開一個頻道,有點想讓大家去觀察、認識服裝設計在做什麼,用這樣的方式去行銷。當時我把這個想法分享給我姊,她潑我冷水,賭我沒時間,後來果真沒那個閒情逸致,忙都忙不過來了。另外像Podcast我也很感興趣,以前在大學的時候,半夜會一邊做衣服,一邊用視訊跟同學聊垃圾話,當時就有做DJ的想法,節目名稱就叫「深Yeah DJ」,把好笑的內容錄下來再做播送。

Q:小時候曾經受哪個品牌影響?有特別愛用的品牌或商品嗎?

C:從小我就有「不想跟別人一樣」的想法,不會一窩蜂地去追隨潮流。自己算是個觀察型的人,默默旁觀,但內心其實很多Mermer,與潮流走在反方向不一定更好,但我寧願去經歷那個錯誤,也不要走多數人重複的路。

我沒有品牌愛好,也沒什麼物質欲望,唯一例外是布料。在安特衛普每年都有一週是打折季,當地的大小品牌都會給折扣,並且幫你規劃消費路線,這件事台灣可以效仿,因為當設計師們在做樣本銷售(Sample Sale),同時也會出清庫存布,學生們便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去接觸質感好的布料,進而了解那樣的布料該如何使用。我可以不買衣服只買布料,我的物慾就在布料上。

Q:有沒有特別想合作的品牌、商品或是活動?

C:戲劇、舞台劇或是聊天節目吧,一開始是大三台藝大朋友(林鶴軒,大鶴)請托,臨危上陣做了他們的戲劇系畢業製作,在這個過程中,從他們讀本、彩排走位,觀察、了解角色的個人特質而量身定做,讓我更專注人物與服裝的關係。也因為這個經驗讓我去上了台南人劇團的表演班。Podcast,在比利時我會一邊聽一邊做手上的事情,最近在聽的一檔節目是Melody和王貞妮主持的《姊妹悄悄話》,還有小樹的《感官一條通》與百靈果。音樂方面,我聽魏如萱,會想與她合作。

Q: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廣告?

C:Youtube最近置入了一系列荒謬又有趣的廣告,用很奇葩的故事來推銷減肥藥,它的情節花樣百出,我通常是看完笑完後,才開始看自己真正要看的東西,一般人都是在五秒鐘後便選擇略過廣告,但我會把它看完,因為真心好笑!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邱蔚中|動態攝影:黃煒鈞|模特兒:張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