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9月17日,於北師美術館推出的「酷共生」展覽。是新銳策展人林承緯橫跨科學與當代藝術領域的一次實踐,該展邀請到十一組背景殊異的藝術家,他們分別來自建築、生物工程、醫學等普遍認為與藝術大異其趣的領域,林承緯藉此探討人類與非人類,跨物種的依存共生關係。
提到共生,你可能聯想到小丑魚和海葵,又或者能抑制其他細菌生長的青黴素,但共生關係的複雜度卻遠超於兩種生物互利或片利片害的想像。根據生物學家琳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的「內共生理論」,人類細胞源自20億年前的熱漿菌與噬菌弧菌,它們互相吞噬彼此,最終卻克服差異進而演化為一切生物的原始細胞,換句話說,我們身上的細胞實際上就是兩種以上生物共存下的產物。哲學家凱倫.巴芮德(Karen Barad)將噬菌弧菌進入熱漿菌生活的現象,詮釋為物種演化史上第一段酷兒共生關係,他擷取人類「酷兒」性別理論中奇異、難以定義何謂正常的特質,為多樣的跨物種關係建立酷兒論述。
展覽「酷共生」援引以上理論,探問人在生態系中,如何面對生命間的種種差異,與其他個體開展相互依存的練習。
劉玗的〈珍奇櫃〉是該展的第一站,看似博物誌的生物圖像其實源於藝術家對十七世紀植物學家奧爾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的研究,該植物學家的著作《安汶植物標本誌》植基於印尼馬魯古群島基礎生物相,特別的是,郎弗安斯由於視覺障礙的緣故,而採用嗅覺、觸覺等感知,乃至於人類性格等比喻法,描述各類島上生物的樣貌與姿態。劉玗以抽象文字進行再圖像化的繪製,試圖補捉某種人類詮釋世界的方式。
藝術家張辰申為了更深入理解解剖學,跨域就讀國防醫學院,新作〈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則將矛頭指向生理構成與人類相近的家豬,將其骨骸、外皮、頭部、心臟、血管組織等器官標本類博物館式的懸掛、擺置於展櫃中,構圖分別汲取《聖經》繪畫中常見的手持剝皮刀使徒圖像,以及傳統山水畫蘊含的五行概念,展現出東西方對人類身體觀的思考差異;一旁併置播放為豬隻植入人類牙齒的手術紀錄影像,以多重手法探討人豬之間的依存關係。
吳思嶔的〈山羌模仿術〉則展現出另種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先是由原住民獵人演示,人類如何學習、模仿位居食物鏈底層的山羌於山林中移動、進食、躲藏等生存技巧,並邀動物溝通師解讀山羌的想法與行為模式,探尋人與動物間行為的轉譯。
人類總是強行將自己的觀點加諸於非人生物上,按此,藝術家顧廣毅與科學家攜手,以白蟻生物學的知識基礎,推測一個由生殖與性別決定階級的白蟻社會之演化進程,在未來可能成為人類寄生的烏托邦想像,翻轉白蟻作為「害蟲」的刻板印象,建構「酷兒生態系」的跨物種未來情境。
狸貓換的作品〈紫待〉使用代表酷兒群體顏色的紫色螢光酵母菌釀製酷兒酒,借「子代」之諧音,取名「紫待」酒,回應中國南方為新生兒釀造「狀元紅」、「女兒紅」等花雕酒的習俗,並以海岸潮間帶撿拾的住家裝潢廢料組合成〈巢間〉,承裝「紫待」酒,同時將廢棄酒瓶回收碾碎後重新設計製作為酒具〈房波〉,試圖為酷兒族群在異性戀家庭的系統之外,建立嶄新的傳統。
藝術家莊志維的〈直立優勢性〉則是現地製作,以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臺灣原生種烏心石樹苗作為媒材,依高度、彎曲程度、分枝多寡等外型條件的進行篩選排列,從美術館一樓大廳一路蜿蜒至二樓展場,並賦予觀眾「挑選」的權力,於展期間不定期置換眾人意志所揀選的樹苗,藉此反思人類之於物種選汰的掌控權力,同時詰問人類社會中「優秀」概念的建構。
將「共生」的探討擴延至人類酷兒的範疇,藝術家李紫彤則邀請國籍、文化、性別與性向相異的〈#迎靈者〉寫手,以經營臉書帳號的方式,分別召喚坤林(臺灣)、安德烈.魯夫(烏克蘭)及卡洛斯.托雷斯(哥倫比亞)三位冷戰後國家暴力犧牲者的數位生靈,在跨越酷異身份的過程中練習對創傷經驗進行同理、思索與提問。
美術館三樓則由蘇琬婷、葉采薇、徐顥芸、張立曄的繪畫打造出另個異世界。這些作品在線條、色彩與敘事上皆衍生許多酷兒及異己共存的想像,而李紫彤的〈#迎靈者〉和莊志維的〈直立優勢性〉也延伸至三樓展場,並搭配策展人與其團隊拍攝的類紀錄片〈日常關係〉,影像中訪問五組專業工作與其他物種緊密關聯的實踐者,如白海豚生態研究員、放牧蛋農場的經營者等,試圖捕捉跨物種關係實踐的多元樣態,反饋至觀者的日常生活中。
【酷共生】
地點:北師美術館
展期:即日起至2023/09/17
參展藝術家:劉玗、李紫彤、莊志維、吳思嶔、顧廣毅、張辰申、狸貓換、蘇琬婷、葉采薇、徐顥芸、張立曄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