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有什麼問題?親密關係中太決絕的個人主義,讓幸福離我們越來越遠|cacao 可口

你或許天天都在滑交友軟體、熱衷於跟不同人約會,但你有察覺到自己越來越抗拒給出承諾,或是不輕易進入到一段穩定的關係中嗎?根據2020年9月一份針對全世界Z世代親密關係的研究顯示,只有十分之一的Z世代表示他們會致力於實現承諾,在社群上他們往往展示出不需要任何人,甚至在親密關係中獨立性變成一項競賽,更少關心與需要對方的人就能勝出。然而親密關係演變至此或鼓吹單身浪漫化的核心根源,可能來自人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愛自己有時候反而成為一道迷障,讓我們愈加看不清自己與自己的需求。

愛自己是凌駕一切嗎?

「談戀愛前,需要先愛回自己」、「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現在尋找伴侶若表現積極可能顯得偏離主流,彷彿在你尚未全然認識與做到充分愛自己前,還不夠有資格踏入關係,而在這般氛圍中,愛自己象徵「自我實現的巔峰」,渴望戀愛是軟弱與不負責任的表現,在網路與實體社群,有人注意到了這股力量,布魯克林一位人權倡議者兼模特兒就說,「我們的弱點或是恐懼,會不會反而助長了約會環境中的個人主義,最終反過來吞噬我們親近人群、社區的動力與聯繫呢?」

加州臨床心理學家布蘭登博士(Dr. Brandon)提到當今有毒的「愛自己高於一切」對話,部分來自大眾對於相互依存關係(codependency)的誤解,他表示,相互依存關係一詞最早在1979年所創,用來描述酗酒者與他們的伴侶或家庭之間的關係,放到日常生活語境來看,人們將相互依存關係視為人際關係中個人的軟弱、索討或是黏人的習性,也被延伸討論成在「關係成癮」的人失去獨立自主性,事事被對方牽制,一旦被迫脫離成癮關係,生活便一蹶不振。

坦誠自己的需要,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Z世代無法容忍自己的生活因另一半而崩塌。現在居住在洛杉磯的23歲女性喬希(Josie)分享自己對於親密關係從一開始的混亂,到最終經過自己釐清與釋懷下,他瞭解到一段健康的關係其實獨立跟依賴可以並存,「我會下意識告訴自己,我已經夠好了,並以這樣的心態處理親密關係,表現出需要某人好像不被准許,過了好些年我才猛然驚覺自己是很孤獨的。我燒毀了我所有的橋樑,除了自己以外就沒有任何人了,我告訴自己我有自己的愛就好了,但那不是愛,這是我為了保持幻想而建造的一堵牆。但現在我瞭解到真正的愛是准許依賴他人。」

「先愛自己」的比喻有可能成為眾人的陷阱,比如許多形式的系統性壓迫和趨於單一的美貌標準,會讓人們更加迷惘,如果不遵照檯面上的方法,是否就不夠愛自己,過度的個人主義和難以找到浪漫的感覺竟變成自己的責任。紐約性別與性行為研究中心主任與性治療師杰西(Jesse)表示,「相互依賴重視親密、脆弱與聯繫,同時也包含分離、界線和自我意識,雖然在戀愛關係之外擁有的獨立生活很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永遠不能依靠你的伴侶或你的朋友,並從中獲得情感支持。」

在今天的約會環境中,許多人實際上趨向躲避相互依賴,大於健康地解決相互過度依賴的問題,這將成為孤立的循環,因為僅僅靠愛自己和健康的日常生活並不足以解決人類的終極需求,允許愛自己和被愛才是真正的受益,人們才能有得到幸福的實感,而非自欺欺人的失落與錯覺。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來源:Camille Deschi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