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咖啡杯蓋研究建築學:500個杯蓋,綜觀70年來杯蓋的設計歷程|cacao 可口雜誌

一杯外帶咖啡是不少人一天的開始,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杯蓋是理所當然的,但兩位紐約建築師路易絲.哈普曼( Louise Harpman )及史考特.斯佩克特(Scott Specht)來說,這些杯蓋是他們的收藏品。兩人從大學時代在設計之餘便收集咖啡杯蓋,並從中得到靈感合著《咖啡杯蓋:剝離、捏合、戳壓、塞上》(Coffee Lids: Peel, Pinch, Pucker, Puncture:暫譯)一書,當中介紹咖啡杯蓋七十年來的設計歷程。咖啡杯蓋的發展,可以被視為獨特的美國現象,隨著美國速食文化在世界各地建立起經營權起來,影響著世界上咖啡飲用者的習慣改變。甚至有些杯蓋設計竟頗具城市肌理感,你注意到了嗎?

Coffee Lids: Peel, Pinch, Pucker, Puncture 書封

咖啡杯蓋是默默無聞的現代奇蹟

最害怕咖啡杯蓋是一旦開啟便無法重新合上的款式,咖啡容易隨步伐或顫動的車上溢出、濺到身上,相信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哈普曼與斯佩克特兩位建築師,生活及工作在紐約,樂於捕捉看似平淡無奇的設計巧思,他們還擅於當研究與開發者,喜歡可以用瓦楞紙板製作一切東西。90年代中期,他們為無處不在的塑料咖啡杯蓋感到驚奇,因為它巧妙地結合了壓痕、突起、標籤和分界線,可以被剝離、捏下、戳壓和塞上,創造了一個啜飲的對口,同時還能滾燙的液體不溢出來。「我們都是收藏家,我們喜歡清理和尋找事物。」當兩人意識到彼此的共同點時,他們決定聯手收集咖啡杯蓋,之後他們也成為擁有在美國最多人使用的直飲式塑料杯蓋系列的獨立專利權。

目前,他們的藏品包含了幾百個從不同餐廳和咖啡店收集而來的獨一無二的杯蓋,其中52%的設計已被史密森尼博物館收入永久館藏,同時,他們還將杯蓋定期租借給不同的展覽機構,但僅限於他們已經複製備份的設計。哈普曼希望人們能夠從觀察中體驗到基本的、深深滿足的樂趣,只需看看我們周圍的事物就行。咖啡杯蓋是默默無聞的現代奇蹟,但我們很少放慢腳步,花時間去思考、欣賞它們,哪怕只是對這些不起眼的傑作感到好奇。斯佩克特對於他收集杯蓋的樂趣,來自於在觀察大體相似、而非一致的物品集合裡,有了基本的審美樂趣。它也可以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試圖弄清楚為什麼這些物體會有差異,以及何種力量導致了這些差異。我們的收藏始於對這個日常被忽視的物體的共同興趣,它帶來了一種迷人的次文化——設計師者們,及這些蓋子裡有故事,而我認為它是值得分享的故事。

關於咖啡杯蓋的剝離、捏合、戳壓、塞上

或許很多人並不在意拿到什麼咖啡杯蓋,但是對他們兩位來說,這小物件背後蘊藏著匠心智慧。他們希望人們以新鮮視角看待咖啡杯蓋十分重要,因為它本身就充滿了神奇。兩位作者將杯蓋的發明追溯至1953 年,由Delbert E. Phinney 設計的一款剝離式杯蓋,當時更為此申請專利。所謂剝離式杯蓋,即從刻痕位置撕去一小片膠片,以飲用咖啡,這個設計至今仍常見。剝離式蓋口的設計存在缺憾,是假如你在路上先喝上一口,便無法堵塞缺口,液體便會隨時灑出。而捏合式的設計與剝離相似,分別只是開啟時,需使用姆指與食指的壓力扣下蓋口,而非完全撕去。戳壓式則是把凸起的按鈕向下壓,按鈕凹陷時,便會產生裂縫,保持蓋身完整之餘,又可避免拉扯時不慎撕裂杯蓋。

他們在收集杯蓋時,常常想到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設計一個既能保持蓋子完好、防止濺出,又能方便人們隨時喝上一口的杯蓋?這正是設計者創新的動力。為此,不同形式的杯蓋開始出現,當中最經典的設計就屬1986 年的Solo Traveler杯蓋,人們直接從蓋上加高的穿孔處飲用咖啡,故嘴唇不會接觸杯面、看上去像抿嘴。咖啡杯蓋的創新,總要迎合不同需求:如在蓋上加上標示口味的按壓點,方便沖調者配合飲用者選擇。21 世紀以來,帶有泡沫的拿鐵和卡不奇諾咖啡大受歡迎,因而有杯蓋改為凸起的樣式以容納這些泡沫。

書中舉例一個韓國設計的杯蓋,蓋面突出成鼻子及嘴唇的形狀,讓飲用者在啜飲外與咖啡碰唇。
麥當勞在杯蓋上增加警示標示及盲人點字
1986 年的Solo Traveler杯蓋,人們直接從蓋上加高的穿孔處飲用咖啡。

早年歐洲國家沒有美國速食店衍生的外帶咖啡習慣,隨著美國速食店在世界各國成立,也影響著人們對於外帶咖啡杯蓋的設計要求。「儘管我們很喜歡我們的收藏,實際上我們希望這整個類別的塑料物品都被淘汰。」哈普曼與斯佩克特雖然熱愛咖啡杯蓋設計及收藏,但認為美國喝咖啡外帶杯的習慣,現在在很多其他地方都流行起來,結果是浪費了大量的東西。「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行為。」他們說:我們隨身帶著自己的水瓶做環保,那麼為什麼不帶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呢?

▌整理報導:Bohe H.|參考資料:Coffee Lids: Peel, Pinch, Pucker, Punc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