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星鑄字行擁有僅存的漢字鉛字體,幾次受邀到世界各地參展,每個人都相當好奇我們的活版漢字,從來沒看過這樣繁複精緻的字體,但是擁有豐富資源的我們卻不懂得保存在地的漢文化精神。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推行新的活版複刻計劃,不希望只是設立一所博物館,擺在櫥窗裡供人觀賞,而是一間「工藝館」,讓有興趣的人都有機會接觸,親近了解文字之深之美之細。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困境需要跨越。在台灣,鑄字師傅只被看作是勞力的「做工」,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與我們侃侃而談。大多數的人片面的認定,這不需要精煉的功夫養成,也無文化上的思想內涵;但當我到國外參展時,發現他們卻將此傳統工藝界定為藝術層次的美,嚴謹的維護修復機器,與深入根究活版印刷。
印刷術在台灣今昔興衰的概括
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印刷術在台灣發展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們這裡最古老的機器從昭和時代就有了。過去,為了服務宗教傳道而逐步興起的活字印刷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從台南帶到北台灣,活版印刷在台灣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技術,使大家都有機會掌握知識的力量。但也因工業革命之下,機器操作、電腦的普及,手工操作印刷量日漸縮減,同時也因為封閉的印務流程,使得技術傳承窒礙難行,看著其他幾家印刷行的倒閉,更把這份責任往自己肩上背,不願讓曾經是散播知識的源頭,面臨成為廢五金的危機。
文字對你來說有什麼樣的吸引力?
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古老話,有音就有字。任何字都有獨特的發展脈絡,其實我沒有特定所好的字,因著在不同的時間、空間狀態下,會對特定的字產生共鳴,好像在自我對話。對我來說,身為一位鑄字師,在最初的銅板用刀工細膩雕刻都需分毫不差,再轉版至鉛體字板上,你會發現,一塊鉛字之中,發現每一橫、撇、豎,可能不像電腦刻字那樣完美,但是無論是線條長短的比例,或是間距留白之美都各有自己的味道,「昔字。習字。惜字」,三個同音不同字,對我們的意義不盡相同,相互牽連接續著也各自獨立著,這就是漢文字最迷人也最玩味的地方。去感受字體凸凹不等的力量。今古中外,生命是終將走到盡頭,而我們卻能靠著嵌入紙纖沉黑的墨字,找到靈魂;嚼到餵養我們的糧食,來撫平若渴的心。
現代科技變遷下,文字的地位轉折?
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工藝龐大的背景,其實裡頭藏著深厚的歷史與結構,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想辦法如何夾在現今講求速度與效率的社會齒輪中,與時間抗衡並且找到生存的軌道,代代延續發展的脈絡。現在只要有疑問,連上網路所有的資訊立刻湧現,多到令人壓迫,使得現代人對於文字失去那份敬意,雜亂無法吸收,乾脆視而不見。「談.藝.錄」分別代表「思考,咀嚼,分享。」提醒我們透過閱讀,讓人進入文章、咀嚼文字,因著背景或時間而自有想像的深淺,當我在檢字的過程中就有更多時間思考、深度慢活,去體會生命週遭的一呼一息。

原文刊於cacao Vol.07《東京/異境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