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變、力求突破的創意產業不斷變化,以至於我們不太可能準確地指出,是什麼引領我們形成了今天的文化。回顧1980-1990,挑選出近代創意時刻,從雜誌到夜店文化、商業口號到應用軟體…,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們對於過去的印象,甚至有些比較陌生,但我們還是可以從理出的線索中,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如同坐上時光機器穿過別人的記憶,有些重要時刻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又似乎很接近。影響著我們當時,甚至到今天的創意來源。
《The Face》雜誌——1980

1980年,英國編輯兼出版商Nick Logan湊齊3500英鎊,創辦了《The Face》雜誌,引發了英國文化及全世界對雜誌視覺的一場革命。早期由Neville Brody執導,雜誌將創意放在首位,為時尚、攝影和新聞領域創造了一個平台。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平面設計的力量。Brody賦予了雜誌的自由,他將這本雜誌描述為「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我可以在那裡進行實驗並發表它」。這對當時的媒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使其他雜誌,以及許多品牌和廣告公司改變了他們對待年輕人的方式。《The Face》在2004年停刊,但經過了15年後,又再度在線上復刊。這本雜誌也是編輯在學生時代的收藏雜誌之一,當需要找素材、想構圖時到作品版型時,它豐富多樣的人物、版面設計等等各種視覺呈現,能為雜亂無邊的靈感理出頭緒。


MTV音樂頻道——1981

記得1995年,不小心轉到MTV頻道,從此開始聽國際流行音樂的啟蒙。MTV頻道成立於1981 年,開啟「有圖片的廣播」,將聽音樂變成用看的形式,正如它最初所主打描述的那樣——獨力發明了音樂錄影帶。在由滾石樂團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 主演的第一次廣告宣傳之後(據報導,他只獲得了1 美元的報酬)該頻道開始走紅。美國各地的人們,打電話給他們的有線電視公司,告訴他們——「I want my MTV」,很快,唱片公司被說服投資大預算的廣告,以便在24/7的音樂頻道上播出,音樂錄影帶的風潮就這樣誕生了。多虧了MTV,音樂錄影帶的這種形式,成為各種導演能繼續進步的儀式, MTV成為創造性的實驗和挑釁的出口。
曼徹斯特THE HAÇIENDA音樂夜總會——1982

曼徹斯特的HAÇIENDA俱樂部,在英國流行文化中獲得了近乎神話般的地位,單憑一己之力重塑了人們對俱樂部的概念,以及它與設計的關係。建築師Ben Kelly 改造了前遊艇製造商的倉庫,用黑黃條紋和舞池護柱,營造了顛覆性的工廠美學。傳單由Mark Farrow設計,同樣與眾不同,採用了圓滑的方式,與競爭對手的剪貼海報拉開風格距離。HAÇIENDA不僅為舞蹈場所的效仿鋪平了道路,它也成為了一代設計師的參考點。俱樂部的老闆Factory Records當然也同樣有影響力,Peter Saville的唱片封面,幾乎創造了現代封面設計師的概念,並激勵了一波年輕設計師夢想追隨他的腳步。

俄羅斯方塊——1984

1984年,前蘇聯時代軟體工程師Alexey Pajitnov創建了《俄羅斯方塊》(Tetris),並為讓人上癮的電子遊戲的想法奠定了基礎。喜愛玩謎題的他,從來沒有打算出售俄羅斯方塊,而是把它送給了他的工程師同事們,這些同事們立刻迷上了它!這個遊戲通過磁片在更遠的地方被分享,並最終到了軟體分銷商和授權商的手中,這些人得到了俄羅斯方塊的大部分利潤。很容易看出這款早期遊戲,是如何預示了一波移動遊戲浪潮。所有這些遊戲,都依賴於同樣令人上癮的多巴胺衝擊,就像你清理一排tetrominoes(即官方所稱的形狀)一樣。這款遊戲已經被應用到所有可以想到的平台上,並且仍然像以前一樣讓人著迷。
Levi’s 501 牛仔褲——1985

廣告公司都會夢想著改變文化的進程,偶爾他們真的做到了!BBH廣告公司是實現這個夢想的公司之一,這要歸功於1985 年由導演Roger Lyons 執導的Levi’s的Laundrette 廣告。在這則廣告中,模特兒Nick Kamen 在自助洗衣店裡,脫到只剩一條四角內褲—— 為的是洗他那條合身的Levi’s 501 牛仔褲,這讓觀看者們很高興。
這則廣告獲得了標誌性的地位,引發一大堆的模仿。但更重要的是,它確實對文化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只剩下內褲的廣告,不僅將501牛仔褲的銷量提高了高達800% ,還引發了一場新的「穿四角內褲」的革命。在廣告之前,原本模特兒是要穿當時男士習慣穿的緊身三角內褲,但是被廣告主管認為不太雅觀 ,於是,這款純白的四角內褲才被選為廣告中的款式。
《TAKE ON ME》MV——1985
2020 年初,來自奧斯陸的樂團A-ha, 《Take On Me 》的音樂錄影帶在YouTube 上的點擊量達到了10 億次,這樣的高點擊量只有幾首90 年代前的歌曲,能達到了這一里程碑,其中包括《Bohemian Rhapsody 》和《Smells Like Teen Spirit 》。這首《Take On Me 》本身是很棒的歌曲,直到現在還能聽到它的旋律,但毫無疑問,它的動畫MV也是幕後推手。由曾經指導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MV的導演Steve Barron負責監製、Michael Patterson製作動畫。這首單曲最初是在1984年發行的,但並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第二年,音樂錄影帶用真人動作與掃描手繪圖畫的動畫,在音樂頻道MTV上出現,立刻躥升到排行榜的首位。這部MV耗時四個月、畫了一萬多幅畫。在此之前,這種類型從未被用於音樂錄影帶。它已經在文化想像中站穩了腳跟,不僅僅是YouTube上的忠實觀眾,雖然它也被惡搞過。
運動品牌NIKE的口號「 JUST DO IT」——1987

「Just Do It」於1987年在NIKE的第一次大型電視廣告宣傳中推出,已經成為該品牌的戰斗口號。這句話的作者是Wieden+Kennedy廣告公司的Dan Wieden所提案。他的想法來自於被定罪的謀殺犯Gary Gilmore的臨終遺言,當時他說著「Let ‘s do it!」,並向行刑隊致敬。Wieden在向NIKE提案前的前一天晚上想出了這句口號,意在將所有創造性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方式;除了對不斷訓練自己的運動選手說話,也可以對別任何人說這句話。當初,創意人員和客戶都質疑這是否有必要,但是觀眾卻很喜歡。在過去的33年裡,它與NIKE的品牌精神產生了深刻的共鳴。
「ACID HOUSE RAVES」酸屋狂歡引發平面設計革命 ——1987-9

作為80年代的一個重要文化時刻,英國的酸屋(Acid House)革命,見證了大批民眾通宵狂歡。這讓當時的保守派政客們感到恐懼。酸屋的視覺文化對創意領域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從時尚到電影、再到室內設計,都能感受到它的影響。時至今日,這種影響在平面設計中依然可見。許多人會記得這場運動,所創造的自由感和社群精神,無疑在今天的創意產業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應用軟體PHOTOSHOP——1988

世界上幾乎很少有人沒有感受到Photoshop的影響。它已經成為許多學科到公司的核心元素,徹底改變了各種工作的產生方式。1988年,由John和Thomas Knoll兄弟開發,Thomas仍然在Adobe工作,而John去了Light & Magic。該軟體的首次使用,是在James Cameron的驚悚片《無底洞》(The Abyss)中,製作團隊使用該軟體的一個未發布版本來編輯故事版。兩年後,它被釋放到公眾面前,最終為自己贏得了由品牌變成動詞的地位,這是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夢寐以求的。
柏林圍牆的倒塌——1989
28年來,柏林圍牆一直是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在物質上和意識形態上把東德和西德分開。它帶來了黑暗的遺產,許多人在試圖逃跑時被殺。但它也變成了一幅油畫,促使西方的藝術家們避開警衛、在牆上塗鴉。法國藝術家Thierry Noir被公認為是第一批非法在這堵牆上作畫的藝術家之一,他在上面畫了好幾英里,這激勵了其他藝術家比如Keith Haring,去做同樣的事情。1989年,東德政府放鬆了對旅行的管制,柏林圍牆開始被拆除。它標誌著柏林的重生,因為城市規劃者和建築師,試圖恢復因柏林圍牆被摧毀而留下的空地。藝術家們搬進來,利用市中心廉價房地產的優勢,在確立柏林作為創意中心的聲譽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企劃編輯: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