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吉,安娜貝爾,《託陰》的布拉姆,《奪魂鋸》裡騎三輪車的比利,還有《歡迎光臨死亡小鎮》的人偶也叫比利,以及來自《雞皮疙瘩》的史拉皮。順帶一提,溫子仁預定在2023年推出的新作《窒友梅根》,又是一隻殺人不眨眼的洋娃娃!
殺人魔娃娃在娛樂文化中似乎永不退流行(你知道《恰吉》影集已經出到第二季了嗎?),觀眾對它可說是又愛又恨。但話說回來,拿著一把尖刀朝你衝過來的人偶當然駭人,可為什麼當我們與一具外型像小公主似的洋娃娃對上眼時,還是會有些不舒服?實際上,這種恐懼的成因相當地複雜。
本篇文章請搭配恐怖娃娃配樂服用
恐童症(Pedophobia)
恐童症是恐懼症的一種,同樣屬於對不構成真正威脅的事物產生非理性恐懼,患者除了畏懼嬰兒與小孩,也可能害怕具有兒童特徵的玩偶,引發出焦慮症狀有呼吸急促、噁心及頭暈。恐童症通常好發於女性,多半與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有關,如經歷或目睹過虐兒、霸凌、流產或兒童死亡。
著有《被嫌棄和被妖魔化的娃娃:恐童症與流行玩具》(Disliked and Demonized Dollies: Pediophobia and Popular Toys of the Present)一文,芬蘭圖爾庫大學研究員Katriina Heljakka認為,我們對洋娃娃的恐懼可能與眼睛有關。眼睛是靈魂之窗——洋娃娃冰冷的眼神彷彿能洞悉人類靈魂,但它不會對我們的逼視有任何反應。儘管多數人對洋娃娃的不安並不符合恐懼症標準,但已經足夠讓我們避免和櫥窗裡的復古娃娃視線接觸。要是不信,試著想像自己在黃昏時段走進一個擺滿維多利亞娃娃的房間。
恐怖谷理論
恐怖谷理論由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政弘於1970年提出,用來表述既不完全像人,也不完全像機器人的人形機器人給我們帶來的毛骨悚然的感覺。這是種微妙的矛盾——儘管我們會被在外表、動作上近似人類的的機器人有好感,但當它逼真到某個程度,卻作出反常的舉止時又忽然意識到它們終究與人類不同。而恐怖谷理論也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所有類人的角色上。波隆納大學當代藝術史和視覺文化副教授Francesco Spampinato認為,那樣的恐懼源自於深植在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中,機器人將會控制人類的反烏托邦敘事,並且喚起了人類的深層焦慮:我們終將一死,而它們永遠存在。
《玩具血腥,或恰吉的本體論:童年與殺人娃娃》(Toy Gory, or the Ontology of Chucky: Childhood and Killer Dolls)作者David Kupferman則有更進一步的詮釋。Kupferman認為,娃娃,尤其那些會隨著主人動作而左右移動眼球、闔上眼瞼的洋娃娃,那種冷漠的機械感給人帶來一種它是活生生的、有能力盯著你看的錯覺——更遑論那些內藏聲音盒、可以因為上發條而動作的娃娃。這樣你應該可以理解《玩具總動員4》的蓋比蓋比為什麼乏人問津了。
都是電影帶壞我們?
但為什麼小孩子反而不像大人那樣害怕洋娃娃?Katriina Heljakka的論點十分有趣,這是因為大人更容易將人類的惡意、殘忍投射在具有兒童形象的娃娃上。人類能有多惡毒,娃娃便有同樣的潛力。這也為什麼殺人魔娃娃這個概念會如此流行,純真與邪惡的並置,讓我們的想像力變得無比瘋狂。David Kupferman的觀點則恰巧相反。他認為成年人對《恰吉》一類恐怖電影的迷戀,與他們和兒童的關係有關。一個越不能理解兒童心理活動的成年人,越會將兒童形象給神秘化。
加州大學教員暨臨床心理學家Kate Wolitzky-Taylor的意見則跳出了上述兩位學者的框架,他認為是這些年出現在大小銀幕上各種邪惡人偶,令人們將從特定情感受到的恐懼與其他娃娃連結在一起——包括那些人畜無害,沒有自己故事的洋娃娃。我們並不是天生就害怕娃娃,反而是學著去畏懼娃娃。觀看電影,就是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的其中一個管道。
電影導演怎麼說
《安娜貝爾》的導演John Leonetti曾這麼解釋為什麼他認為洋娃娃是恐怖電影的絕佳載體:「大多數玩偶都在模仿人類形象,然而卻缺乏情感,只是空殼,也讓『惡魔接管它們的形體』成為一個人人能接受的合理選擇,因為我們在潛意識中覺得這個空缺是需要被填充的。」
我們知道洋娃娃沒有生命,但某些時刻或情境下這個信念卻又遭到動搖。這給了恐怖電影導演偏愛的緊張氣氛完美的基礎。一個應該是可親可愛的玩具變成想殺人的玩意兒絕對是駭人的想法。
如前面幾段提及的,絕大多數人對洋娃娃的恐懼,並不符合真正的恐懼症典型。根據Kate Wolitzky-Taylor的觀點,一個人必須因為對娃娃產生持續、過度和不合理的恐懼,以致對日常生活造成痛苦或損害,才能夠被視為恐童症,單純被洋娃娃驚嚇並不算數。
假如你察覺自己有患上恐童症的可能,那麼這裡有個好消息和壞消息。好消息是,恐童症和其他恐懼症一樣都可以治癒;壞消息是它的治療方式:暴露療法。這種療法要求患者與恐懼對抗,通過反覆接觸害怕的事物或情境,產生能夠控制局勢的感覺。比方說,和洋娃娃獨處在同一個房間、將洋娃娃抱在手上——Kate Wolitzky-Taylor說她在臨床診療中從未遇過罹患此種恐懼症的患者的原因似乎也不難理解了。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