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具體來說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很難描述,無論你用恍神、心不在焉、靈魂出竅來形容,也不會比分心要來得接近。但「distractions!」線上展的官網卻活靈活現的以動態表現了它,一點進去網站,你會看到活像卡通人物的眼球在網頁上繞來轉去,彷彿在看些什麼,但那「什麼」依然是個填空題。有趣的是,當分心變成填空題時,它的內涵也跟著改變。
而創意策略公司「等向 dan and sean」則以300件周邊、一系列研究主題,十組品牌、創意人募資產品來回答這個題型,募資名單包括設計師聶永真、李君慈&葉忠宜、藝國之母張藝、市議員王世堅、詹記麻辣火鍋、食物設計師陳小曼、台灣通勤第一品牌、藝文空間朋丁、音樂人陳嫺靜,以及神秘樂評人 stu sis 。十組募資計畫已於12月8日在嘖嘖平台正式上線,除了激發網友對於周邊商品的無限想像,更考驗著粉絲的愛與狂熱。
分心也是很任性的,但誰說任性無法得到信任呢?
以台北和上海為根據地,目標為搭建藝術和商業間的橋樑的創意策略團隊「等向 dan and sean」誕生於2020年,以協助品牌定位為主要業務內容,合夥創辦人J. Lu稱呼她們自己是「品牌諮詢界的心理諮商師」,邀請對方加入參考榮格心理學規劃的作坊,講出心底真正想法,再以得出的結論為素材,為業主量身打造品牌。「因為我們懂市場。如果想跟別人不一樣,首先要找到業主的本質跟核心,把它們揉在一起後再變成品牌。像這樣塑造出的品牌,其個人特質會強烈到業主的朋友、家人驚呼:『天啊,這群人怎麼比你更了解自己?』。」
不過,今次舉辦「distractions!」線上展覽,與前述的業務內容卻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J. Lu說,這是等向想要建立的公司傳統:每年我們另外挪出筆預算,給團隊成員去做一件荒唐的事情,而「distractions!」就是答案。「最初只是好奇,大家為什麼買周邊商品?很多時候,所謂的『周邊』都是無用的東西,怎麼會有人搶著要?我們以這個動機為出發點進行探索,並找來創作者提想法。」
「本來沒想過實體化,就只是把創作者想做的東西變成概念商品,」J. Lu笑道:「但我們是一群太認真的人!想法都有了,不實踐不是太可惜了嗎?找工廠和產品設計師確認可行性以後,就覺得該把它們丟到市場上,看消費者買不買單。可以說,會變成募資計畫也是始料未及的。」
從某些角度而言,即使你不認為整起「distractions!」富有實驗精神,那也絕對是大膽無畏的,「滾雪球」是J. Lu在受訪過程中反覆提起的形容,打從一開始,她們對此次活動能否為公司賺錢便不抱持百分之百的樂觀態度,除了支付給創作者的參展費或設計費之外,展覽收入在扣除成本後,利潤亦全數歸給創作者,「我們跟每位創作者都會分享成本計算表,而且一開始就談好,公司不從中收取利益,現在回頭來看,也算是天時地利人和。
「坦白說,我們給的參展費並不高!但因為我們是以無商業的理念和創作者對話,才有機會能夠邀請到這麼多人加入。假設當時就抱持著商業思維和分潤的慣例,或許事情的發展就沒那麼容易了。如果明年周邊展再舉辦一次,你問我會不會想到分潤的問題,我當然是一開始就納入考量了,但能在公司還沒有多少名氣的時候,就找到那麼好的參展組合,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還說什麼呢?」


分心不代表餘裕,是接受新台幣檢視的殘酷舞台!
選擇distractions,「分心」作為展覽名稱,自然有弦外之音。分心為什麼能和周邊扯得上關係?J. Lu解釋,周邊的初始目的是讓消費者記住店家存在的贈品,但它的內涵卻也隨著時間在演化。以致發展到後來如聯名活動,周邊商品僭居上位成了主角,甚至經由奇奇怪怪的行銷,也會有人願意為一塊名人出品的磚頭買單。「等於是對方真的分走了我的心,你隨便幹嘛我都願意消費。從社會層次看,周邊商品的蓬勃發展,一方面說明了『無聊經濟』的當道,大家都很無聊所以開始尋找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因應地方品牌化的需求,這跟店家想要消費者記住自己的心理相通,而周邊就是品牌最好的載體。」
儘管分心怎麼聽都不太有意義,單純隨興而至,然而一但牽涉到消費者它就必須得有意義,不能只是純粹的創作展,而需要接受新台幣的檢視。在募資平台上,有許多提案是商品早就生產完成,只是做變相的預購和宣傳,「distractions!」卻是貨真價實的募資,假如某個項目未達門檻,便沒有別的辦法成真。
事成與否,得靠粉絲多多擔待——這令我們聯想到「粉絲經濟」此一現象,如J. Lu在訪談中曾提過,與其追逐面孔模糊不清的大眾,不如迎合雖然小眾,卻最願意為偶像消費的忠實粉絲。她也提到將「distractions!」IP化的可能性,將相同的骨架帶到不同地區,尋找當地的創作者開發周邊,「這將是我們公司未來的走向,在藝術和商業做接軌,不同於一般的公關公司。」J. Lu說:「對我來說,未來的市場將以人為主,以粉絲為主,而不是單方面的傳播。」


有那些特別感興趣的商品?與創作者和品牌媒合期間有哪些趣事?
被問及這個問題時,J. Lu的第一反應是Alcoh(o)’clock 開瓶器,這個由食物設計師、保存食品牌「LOUU露物」創辦人陳小曼與藝術家messagingleaving創作的黃銅開瓶器,是個概念在情理之中,質感卻意料之外的產品。而在邀請創作者的媒合期間,最讓她印象深刻則是王世堅和張藝。
坐不改名行不改姓,就是台北市議員王世堅,這次他所推出的是一本含樂譜和語錄的精裝筆記書,意不意外?驚不驚喜?好吧,你可能期待的是更ㄎㄧㄤ的產品,過去也不是沒有人找上議員希望能夠合作,但與音樂有關的,這次卻是頭一回。少有人知的是,這位市議員不但深諳琴藝,對西洋經典搖滾樂團知之甚詳,「如果做一個『王世堅質詢組』,可能五天就達標了,因為那很聳動。然而,換做是安靜的東西,募資就不會那麼一帆風順——但這就是創意上的選擇,也是創作者的堅持,當時我們給了市議員辦公室幾個提案,他們一眼就看中了這個組合。」J. Lu說。
與張藝接洽的過程,雖然不像市議員那樣一下子就對到頻率,但對J. Lu只是更加難以忘懷,「張藝是個愛惜羽毛,珍視自己作品的創作者,而唱片企劃對於等向而言,也是團隊首度遭遇的挑戰,我們很幸運的能得到他的信任——這其實沒什麼訣竅,就是在利害判斷上多為創作者著想一點。另外,我們也發現許多創作者在面對商業合作案報價實在有點低,低到讓人生出念頭,想多幫助類似的創作者,免得他們在商業世界中被占盡便宜。」
J. Lu也希望樂評人stu sis彙整樂評的「夾雞樂評翻玩sw_tch 卡帶」能早點通關,她透露stu sis刻意在這波宣傳中保持低調,理由是想測試買氣,好評估將來出版文字作品的可行性,同樣以募資做為下ㄧ波計劃先聲的,還有葉忠宜與李君慈設計的「nono & bubu有聲娃娃組」,用療癒軟爛的外觀,道出現代人不敢脫口而出的躺平心聲。






══即將告別2021年,在這最後一個月請跟可口一起回顧,本月主題「親愛的日子」══
Q:在所處領域,觀察到這一年來有什麼變化或趨勢?
J. Lu:我在年初時,寫過一篇關於今年可能發生的三個趨勢的文章,第一個是科技將被用來接近有機和真實,比如說虛擬偶像與元宇宙,當然那時候元宇宙概念還不普及,第二個是多極化,我覺得現在社群網站上的「藍勾勾」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追蹤的對象,可能是一個或兩個,但無比忠誠。你無法預測真正的流量發生在哪裡,所以身為一個品牌經營的協力者,我們其實可以放棄對所謂的「大眾流量」的預測,因為即使它真的存在,你也不一定能藉此扣連到受眾,電視廣告那廣撒網的邏輯已經行不通了。第三個,就是往外往內的探索,往外就是把科學幻想變成現實,例如NFT和元宇宙,往內則是心靈層面,對身心靈的關注。
Q:今年養成什麼新的習慣或改變?能舉例嗎?
J. Lu:我不是很熱衷於身心靈的人,但因為週邊展的壓力真的太大,就跟朋友拿了兩個水晶,現在每天晚上都會選一顆陪我睡覺。延續上一題說的,也許是疫情或其他原因,人們開始尋求支持,水晶就是能提供支持的一類事物,以前這些東西我不覺得需要,但現在覺得有何不可?這是我今年的新發現。
.jpg?resize=629%2C945&ssl=1)
Q:你認為在自己這個產業中,2020年代與你剛入行時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J. Lu:我入行時間差不多是2012年底,到現在八年。那時候我在廣告公司負責廣告業務,只要與TVC(電視廣告)無關的,都是業務的範圍。但在2015年以後,那也併入創意工作之下了。這個轉折大概發生在2015年,現在又更不一樣了,像我曾經任職過的奧美,最近也在轉變形象,告訴公眾自己不是間廣告公司。
廣告要死掉了嗎?並不是這樣。我高中時就想作廣告,立志要進奧美工作,在當時廣告業是個人人憧憬的行業,但現在年輕人不這麼想,他們喜歡四不像,可能就像等向這樣的公司反而是受歡迎的。當環境改變,廣告公司也就不想被稱為廣告公司了,其實也滿殘酷的。
Q:整年度整理出最推薦的電影、書、影集、展覽、音樂?
J. Lu:展覽的部分我想推薦空間,第一個是「THE HALL」,這個空間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很「有機」,之前還辦過一個寶島風情畫展覽,讓不同的人用他們的方式來展現台灣的樣貌,而且絕不俗氣。再來是「橋洞」,它就像個新的地下社會,你永遠不知道裡面會發生什麼新鮮事,這地方值得讓更多人知道。
影集的話,《出走布魯克林》讓我們這些局外人有機會認識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那之前,我無法想像信奉極端正統派的男女都會打扮成傳統裝束,存在的任務就是為了繁衍生育,我們得多幸運才能了解到這個面向!後來我看了個實境秀,同樣是以生活在猶太教正統派的女生為主角,節目名稱是《時尚CEO 的破格人生》,實境秀當然真真假假,很難想像一個生長在那樣環境中、沒接受過太多相關教育的人,在脫離社群後短短幾年就躍升Elite的執行長,太匪夷所思了!
音樂我想推雷頓狗,之前他曾出過一張收錄十首歌的卡帶,叫《Summer Time》,但Spotify只有兩首歌,就是鼓勵大家買卡帶。他們的流派偏向Hyperpop,Hyperpop指的是年輕人在臥室裡用類似GarageBand的軟體作出來的音樂,那有點像更早期的Lo-fi音樂,不過更電子更扁平化的Lo-fi,滿酷的。
Q:2022年的到來,您有什麼期待?或是特別想望的目標
J. Lu:短期目標就是不要當個邊走邊看的公司,因為週邊展就像是滾雪球的過程,每一步都是全新的,不在規畫內的,不知道會變成怎樣。如果有完整的事前計劃就不是這樣了,我們這群人有點任性,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沒想到這樣也活下來,有時候的確會質問自己——等等,妳是在鬧著玩嗎?但畢竟我也是第一次開公司,等向是小嬰兒,只有一邊走才知道會長成什麼樣子,雖然成員都非常有個性,但還是希望2022年能成為一個有計畫的公司,另外就是下波不管做什麼,都能獲得實質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