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展覽精選十檔介紹|cacao 可口

來到年末,許多精彩的展覽也在全台各地等著我們一一觀看、尋訪。藝術反映生活與時代,當今未解的難題,藝術家也持續抱持覺察並反饋以創作;隨著後疫情的各種重組動員,跨域共創、科技展演成為新興工具,而無論物質如何轉換,生死、土地、愛欲永遠觸動著我們每一個人。在2023年來到之前,以感官觸及各式展覽作品,發覺世界如此多樣燦爛。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推出的「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由林曼麗總策劃,邀請台新藝術獎得主——姚立群、高俊宏、蘇匯宇擔任策展人,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破除回顧式展覽的框架與邊界,以「NEXT」為題,透過全新創作、跨域共創、現場演出、直播對談、系列論壇、雲端影展等多元而有機的方式,所有的「展」、「演」於當下發生,觀眾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藝術創作的參與者。

本展以藝術家為主體,著重於得獎創作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展望,消融展場與劇場的界線,裝置作品與現場演出敞開邊界相互交織對話。從今年10月29日至明年1月15日,展期間共有25場表演、帶狀的事件型作品及行為藝術,還有不時出沒的隨機演出,挑戰一個更加流動、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展演狀態。

展覽日期:2022.10.292023.1.15

展覽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邀請32組藝術家及表演團隊,從技術的角度,翻轉台灣在不同主體語境下的歷史書寫,為觀眾呈現一個擁有多重宇宙觀的台灣。策展人提出了四個展覽子議題,分別是「現代技術的生態:畸零地作為隱喻」、「宇宙的再編織:當代原民現身」、「身體作為戰場:歷史的規訓」與「情為何物:泛靈論的復返」。參展藝術家/團隊以精采的作品回應策展概念,藉由多族群、跨世代與多元性別等特色創作,策展人對現代治理技術展開解構,希望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情」的真義,並使觀眾從中找到心靈的依託。

展覽日期:2022.11.5日-2023.3.5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共識覺

「意識」在中文的語意中有著「對世界的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之總和」的意涵;從英文的語意理解,consciousness(意識)則是由「con:一起、聚合」加上「sci:知道」與「ous:很多」所組成。而本展便是在這樣的意涵之上進行意義的擴充,展名「共識覺」可以理解為在兩個以上的意識體生成、同在或互相滲透之後,不同於以單一個體為主所能夠經驗的覺知能力。

為了探索與拓展最大幅員的共識狀態與覺知經驗,本展的展出作品廣泛涉及了「意識與肉身」、「生者與亡者」、「人類與神靈」、「非人物種與資訊體」乃至「人類社會與科技物」等。

展覽日期:2022 .11 .05 2023. 01. 29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王冠蓁:幽靈說 Breathing Ghost

《幽靈說》展出藝術家王冠蓁在2020年三⽉至此開始碰觸學習的油彩畫,以及2014至2019年部分壓克⼒彩的畫所構成的「不知之屋」。另⼀組作品「碎小集」也是自2014到2020年之間,在不規則畫布上,以壓克⼒和鉛筆快速擷取的⽇常玄想,祂們從顏料過渡和意識外溢,即是 「幽靈顯影⽽至」。

「顏料獨特的性格會帶著我產⽣適合繪製的畫⾯,跟我的想法溝通,很像認識⼀個幽靈朋友,在後來被宣判已死的繪畫裡,沁貼著我的⼿,搔撓著尚暝濕濡的凌晨,遊蕩在畫家的⼯作室,等待提筆時的附身。」王冠蓁也說著這是⼀檔油畫的身體以及通道的油畫的畫展。

展覽日期:2022.11.25–12.25

展覽地點:臺南美術館


緣物之途

物件因為被擁有而有了意義與身分、人因擁有某物從而使自身完整,人與被收藏物互相指涉形成獨特的私密世界;而在佛教哲學中,事物的相涉關係即是緣。「緣物之途」展中,挑選11位不同時代背景的藝術家,分別以不同的物件為創作主題,在地域、生活、文化等不同脈絡的差異下,對照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與情感。作品中之物件與創作者本身的緣、以及作品作為物件與觀者之間的緣,沿此「緣物」的雙重意義下浮現而出的道路。

11位國內、外藝術家分別為葉世強、薩璨茹、楊茂林、黃宏德、蕭聖健、崔廣宇、何孟娟、周珠旺、莫里斯,帕登海馬(Moritz Partenheimer)、秋山泉、陳萬仁;嘗試在錄像、攝影、繪畫及雕塑所交匯出的新視野中探求,解讀此物與人共譜的獨特社會關係。

展覽日期:2022.11.12 – 2022.12.24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


木與夜孰長-曾建穎個展

「木與夜孰長」典故出自《墨經》,原指將無法比較的事物放在一起,讓人對問題本身產生疑惑,從而延伸為對「異」與「同」謬比的詭辯。但在此,藝術家只將「木」與「夜」之間的差異作為一種詩意的想像入口,讓我們得以在端看「東」與「西」於藝術脈絡上的差異時,不再拒絕「不同」,從而產生一種接受與差異共存的態度,這般因落差而生的想像空間,成就了更多可能的發生。

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曾建穎針對人們身處當代都市的心理狀態上,有更加鮮明濃烈的著墨,例如將螢光漸層與墨色團塊結合的表現,讓我們似乎只需凝視作品,身體五感便能瞬間轉移至畫面那端。

展覽日期:2022.12.032022.12.30

展覽地點:亞紀畫廊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延續 2019 年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今年命名修正為以西拉雅族語為主的「Mattauw大地藝術季」,主題焦點從糖業轉向對嘉南平原糖廠有著深遠影響的曾文溪流域,貫穿土、原、竹、農、植、小、聲、影、水 9 大主題計畫,帶領民眾追尋水的蹤跡,看見水域的生命能量。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將曾文溪流域作為核心,提倡新時代、人類反省下的流域治理,再以藝術為媒介,藉由上中下游的地文、水文、人文與眾人溝通。透過「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溪流帶路」在山林間穿梭的同時,探索著流傳千百年的河流文化。

展覽日期:2022.10.15 – 2023.01.29

展覽地點:總爺藝文中心、171市道沿線區域


在呼吸 in spire

花蓮縣文化局首創「在呼吸 in spire」概念展,結合 27 種花蓮在地植物,連結大自然與人的內心狀態,呈現萬物有靈的世界觀。透過各界名人有聲語音導覽互動,規劃 4 大展區,現場提供設計感十足的收納信封以「採集」植物,收藏各區植物介紹扉頁,成為觀展後能夠帶回家的花蓮靈感冊。

第一展區「行跡」希望觀者以動植物的姿態入山,以聽覺與視覺,更深入森林景況。第二展區「彎身」邀集 5 位花蓮在地工藝師共同合作語音導覽,透過不同經驗講述相異主題,讓故事更立體。第三展區「採食」探索身體需求,果實、莖葉、筍心中感受身體與野菜相互渴求的奧秘。而第四展區「呼吸」透過燈光忽明忽暗,用呼吸與植物對話。

展覽日期:111.10.22起

展覽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二企劃室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展場總共分成10大展區,當中收錄的原創作品中包含了繪畫、素描攝影底片、雕塑和多媒體影像等,它們代表了波頓過去50年來的創作軌跡;在提姆.波頓自由且種類豐富的創作中,總是融合了情感與潛意識的反射,並且以看似對立的「喜劇」與「恐懼」感受之間的相互作用、藉由想像力與憤世嫉俗的對扯,呈現出童年與成年之間想法與情緒上的衝突,經由這樣概念所創作的作品,經常使人會心一笑且印象深刻。而曾於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展出的「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全球巡迴展,在2022年難得來到台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你我期待的電影周邊創作展品,展中還有超過150件從未公開發表的手稿及多媒體創作,帶領觀眾可以一窺這位世紀天才既怪異卻又令人目眩神移的創作世界。

展覽日期:2022 .10.202023. 3. 5

展覽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一樓1展廳


想你到月球 張雨生特展

整合空間、音樂、影像及文本,將張雨生十年創作生涯中的經典動人樂章鋪就一段奇幻旅程,通過七大展區串起一場漫步太空的體驗,邀請觀者跟著音樂太空人張雨生進入登月計畫,一探張雨生的音樂才華與創作影響。特展主題「想你到月球|FLY ME TO THE MOON & BACK」結合了〈天天想你〉和〈帶我去月球〉兩首經典歌曲的意念與語感,由此創造出時間與空間兩種向度的想像維度。而展覽策略便自「雙向度」著眼,從雙主視覺的設定、地球區與月球區的空間分制、啟程與回返之動線規劃,以及雙面卡帶作為登月的信物,回探流行音樂的本質。

擔綱本次展覽音樂總監的瑪莎說道:「流行音樂本身意味著音樂是流動而不止息,且持續有新東西注入。藉由不同風格的音樂人翻唱,賦予老歌新生命,並認識經典創作的出色之處,這樣的過程不簡單卻饒富意義。」

展覽日期:2022.11.12-2023.2.28

展覽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2樓特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