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年輕華人》七位年輕藝術家群展:偏移、攪動,恣意奔流的意識速寫|cacao 可口雜誌

亞紀畫廊在3/16至4/16展出《海外年輕華人》,集結了居住於美國且近期活躍於歐美的年輕海外華裔藝術家:陳嘉俊、張大一、賈一瑞 、魯怡、呂咅彧、倪灝、張子琪。透過在西方世界所發生的新型態繪畫與複合媒材作品,聚焦在文化與生活經歷。年輕藝術家最早的作品,可能來自成長歷程,或許是殘酷的青春物語;人物、場景大多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而時間還是情節的處理都與現實生活存在著距離。看他們的作品像是一部自傳,又不是完全純粹的自傳,語言純淨而飽含激情。

倪灝(Ni Hao,1989年生於台灣

倪灝《收割站(文具店抽象)》 2021 |圖片提供:藝術家及Gallery Vacancy,上海

來自新竹的倪灝,是這次展覽唯一在台灣的藝術家,先後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及羅德島設計學院。他的複合媒材作品《收割站(文具店抽象)》,啟發自台灣文具店中常見的試筆紙,並將其觀察的結果歸納為一種無意識的集體表達:不具有特定的溝通目的,只是在工作與學校之外的心靈表達。倪灝隨即開始搜集這些試筆紙,並將它們切割、拼貼,最後結合了其他文具建造了具有功能的公告板,使藝術家甚或觀眾可以在作品展示時,隨時使用作品內附的刀與切割墊進行互動,並改變作品的狀態。

他跟我們聊起這次展覽中的與他人的深刻對話。一個雕塑家朋友告訴他,他在清理自己位於舊工廠中的工作室時,眼角餘光瞥見工作室外,有一個影子朝著走廊的盡頭閃過,但當他到了走廊之後卻什麼也沒看到,於是他又回來繼續整理(他發誓他那時沒有醉的)。 然而,當他再次走出自己的工作室時,他在走廊的另一邊看見了一個完整的人影,霧灰色的且略帶透明而就在那一瞬間,這個影子彷彿也注意到了他,因為它突然變小,好像一個人蹲下來一樣。不過眨眼之間,影子就消失了。 倪灝很高興地接著說「他已經同意我們在他的工作室裡設置一兩個監視器,這樣我就可以每晚為他檢查錄像,看看我是否真的能捕捉到這個鬼魂。如果我們真的抓住了這個鬼魂的影像,我想把這個影片作為一個錄像作品在亞紀畫廊展出!」

陳嘉俊(Stanley Chen,1997年生於澳洲

陳嘉俊《對不起,我恐怕變不成飛蛾了》 2020

童年時隨家人從雪梨移居廣東佛山,2020年畢業於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陳嘉俊。他的作品《對不起,我恐怕變不成飛蛾了》以幼蠶遮擋他自己的臉,暗示了對於某種期待的反抗。他聊起創作源自於在不同國家與城市的來回生活,使他在繪畫中專注於其流動身份的表現。自傳式的創作,將其對自身的思想、行為、與感受安置在了畫布之上,也同時對文化差異、傳統禁錮等生命經驗,提出了挑戰卻不試圖用語言來解釋,而是以具象又莫名的繪畫來回答身份的矛盾與衝突。

張大一(Jeffrey Cheung,1989 年生於美國

張大一《我愛我的屁股》2021

出身於加州,畢業於聖塔克魯茲加利福尼亞大學,同時也是一位因滑板玩家的張大一。作品《我愛我的屁股》,畫中的人物以非常人的動作,觀看著身體私密部位,他坦言那是自己對自己最為直接的承認與正視。他的許多繪畫中展現扭曲裸體人物繪畫,衝擊性的展現著他對人體與性的探索,在他這些感官刺激的繪畫中,甚或無法區分這些人物的性別,他們既男又女,毫不違和的彼此交疊纏綿,是藝術家對於酷兒、變性者、以及有色族群的直白表述,直達最純粹的靈魂交融。

賈一瑞(YiRui Jia,1997年生於中國

賈一瑞《距離媽媽新娘生產前半小時》2021

目前就讀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賈一瑞。她的繪畫表現強烈且直接,如作品《距離媽媽新娘生產前半小時》命名已經充滿了荒誕,直到畫布上,看到穿著婚紗的懷孕獨眼女子與許多巨大的「狗」,散步在藍天下的棕梠樹沙灘。「生產」這事件好像無關緊要。對賈一瑞來說,她所描繪的場景,就像是一幕幕充滿生命力的電影敘事,充滿著趣味和奇異。我們並不會在這些看到太多對於特定城市、物件、或人物的指示,回應了藝術家是如何在不同生活環境中,仍喜愛從視覺來看見事物的普遍性。

魯怡(Antonia Kuo,1987 年生於美國

鲁怡《Egress》2021

母親為台灣人,生於紐約的魯怡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在惠特尼美術館、MoMA PS1 等重要機構展出。她的創作以影像出發,卻也對快速且氾濫的消費影像提出反思,魯怡在銀鹽相紙上以化學材料繪畫出了 《Sieve(Blue Stripe)》與《Egress》,進而結合了包括類比、數位、銀鹽、曝光、印刷等攝影相關手法,將不同時期的影像製作過程揉合為一。最終,藝術家重新建構出有著攝影銳利又有著人性抽象的複合媒材作品,既回看著過去,也提問了影像的未來。

呂咅彧(Cole Lu,1984 年生於台灣

呂咅彧《燒過的亞麻布》2021

在台北度過了他的青年時期,現居於紐約的呂咅彧,畢業於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他精心命名的作品如 同小說插畫:一個惡魔背影的角色正奮筆疾書,彷彿正撰寫著某種與地上世界相違的故事;另一名惡 魔在禁忌的黑巷裡親吻著一位男子。他作品源自於古典文學概念「從虛無中創造」(creatio ex nihilo),將抹除其他文化的殖民軼事重新創造、重新命名、重新寫作,討論當代的文化信仰是如何被制定與約束人類;然而,作品題名中的部分文字,寫著「我住在美國,我不必愛它,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自由更重要的了,你這樣做。每個人都必須愛一些東西」卻也提醒了關於追求自由、關於反其道而行的另一種解放。

張子琪(Ang Ziqi Zhang,1994年生於加拿大

張子琪《 無題 》2021

六歲時移居美國聖地牙哥,後畢業於芝加哥大學, 現就讀耶魯大學並居住於紐哈芬。兩幅圓形的《無題》繪畫有著較為明顯的指示,而其他的《無題》作品 畫面則有著淡淡的規律,曖昧而溫暖,從觀看上引領,隨後任我們自由又感性的探索。繪畫對於張子琪來說,並不具有傳遞訊息的意義,反而更像心理與情感狀態的對話空間。他以音樂作為比喻,當我們聽音樂的時候,無論是否能理解歌詞,都能順應著它的節奏而被「校正」,然後享受;而當繪畫將語言之外的內容放大,觀眾也還是能接收到相近不遠的詩意抽象信號。因此,張子琪的近期作品圍繞著情緒與感覺的視覺表現,以不繪製某個「物件」來 試圖和該「物件」產生對話。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提供:亞紀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