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光的胎動》:美好文明的揣想,人類第一個居住的地方是哪裡?|cacao 可口雜誌

十月台北,疫情衝擊力道漸弱,只要戴上口罩,謹記安全距離,想前往此處彼端,或做某小事大事,自由隨心、名正言順;所以第六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得以開辦,點燃一把前人神往的狂騷之火,那是1920年代不甘平靜的激進反動,讓創造力把文化一舉燒成了文明。

地衣荒物這個難以定義的場域,承襲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精神,展演抽象、炫目卻饒富詩意的《光的胎動》。這晚的演出,有20餘人聚集於此棟建築的天井一角,仰望類胚胎的球體懸掛於高處,像遠古人類尊崇太陽的姿態,屏息肅穆,像有願望埋在很深的心底,關注球體有什麼正在回應成形,迷離的氣氛壟罩,電子音樂流竄於建築物和觀者的呼吸吐納,液態光雕投影在纖維雕塑的巢皮,時刻碎裂變化,一秒新生、下一秒又即將死去,像極生命預言,溫暖又驚怵,如何不怕死亡,或許答案埋藏在生命的起源規律裡。

不是月球,也不是火星,子宮才是我們的目的地

藝術家謝欣翰(白油)身兼此次表演策畫,他提到,一開始在討論、構想表演主題時,試圖以疫情與隔離當局現況去尋思取材,深感居住型態會直接影響人們生活面貌、習慣甚至是文明,遂決定從源頭,「人類第一個居住的地方是哪裡?」作為提問,並以人類胚胎與母親子宮的相連關係為脈絡,設計出融合視覺與聽覺的表演,希望帶領觀眾回到子宮,人類第一個落定的居所。

《光的胎動》集結四個領域的創作者—纖維雕塑工藝家康力升、油水投影藝術家謝欣翰、互動裝置科技藝術家紀柏豪和環境電子音樂創作者蔡瑋徳,以雕塑、油水投影、燈光、電子音樂創造出不相互干涉卻巧妙融合的觀感,呼應胚胎與子宮之間的關係。在節目網站中寫有一段:「我們都在生命的河水裡漂流,流進了母親的子宮裡,跟著心跳的節拍肉身開始胎動,從胚胎誕生成為每一道光。」

創作呼應生命,美麗而無常

表演中運用傳統手抄紙技法製作而成的纖維雕塑,帶有原始粗礪的視覺印象,指涉胚胎的伸展活動;而在胚胎內裡孕育的生命則不斷在呼吸,藉由當下音場設計的變化,光線也會隨之明滅,表達胚胎中的生命沒有停止回應所處環境:最為吸引觀眾留心注目,並同時承載繁多意象的,就是藝術家謝欣翰的油水投影,它幾乎是比擬子宮的另一個宇宙,現地、即時的特性造就表演的有機質地,並帶有「物哀」的美,液態光雕映現在纖維雕塑上,會帶來彷如血液與羊水在胚胎上流動的錯覺。

在《光的胎動》中,也有意無意揭示生命的無常,電子音樂結合環境音樂讓天井裡的氛圍,轉換不停,情緒還未退去,另一個思想就要浮起,投影的靛藍、血紅、橙黃細胞,短暫團聚,很快分離,不能有預期,也不要有遺憾,但至少,它異常絢麗。《光的胎動》表演日前已落幕,而相關裝置藝術則會展出到11/29,持續為大稻埕街區注入活力。

把握最後展期,感受大稻埕獨有的文化語彙

今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尚有許多精彩活動、講座與展覽,呼應主題「大島藝舟 Arts on Island Ark」,以藝術之名,方舟連結各國,展現「全球藝情」,方舟艦隊搭載不同文化,除了回顧1920年代精神,以及1919年西班牙流感之於人類創造力的影響,在大稻埕各「街區藝埕」激盪創作,指引人們思考並運用未來,選擇更文明的道路持續前行。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地衣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