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地感受到他人情緒:想要好EQ,先提高你的情緒粒度|cacao 可口雜誌

我們常常把成功的人,歸功於他的高情商(簡稱EQ,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甚至比智商更加重要。傳統意義上的情商概念成立的基礎,來自於兩個常識性的假設。第一個假設是:人們是有可能精確地感受到他人情緒的,如人類的表情和軀體被認為能夠傳遞快樂、悲傷、憤怒、恐懼以及其他的情緒。如果你觀察得足夠細緻入微,你可以像閱讀書中的文字那樣讀到這些情感;第二個假設是:情緒是由世間發生的事自動觸發的,你可以通過理性來控制它們, 這個觀點是西方文明最為重視的觀點。

在許多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無預謀犯罪和預謀犯罪之間,是存在差別的!前者據稱是情緒劫持了理智,後者則包含了縝密的計劃。在經濟學中,幾乎每種受歡迎的投資者行為學模型,也將情感和認知因素單獨討論。

gif image via sbgabrielblack

沒有一種特定不變的表情,只能表達某種單一的情緒

但是,無論我們自身的情感體驗多麼有說服力,這些感受確實都不能從生物學意義上,反映出我們身體內部正在發生的事。我們在傳統上對情商的理解和實踐亟待調整。

讓我們先從人能精確感知他人情緒這一假設說起,那就是表情和身體並不會以如此卡通化的方式活動,如:快樂的人有時面帶微笑,有時則不,有的時候他們甚至在喜悅時哭泣,而在難過時微笑;同樣地,一個愁眉苦臉的人,也許是在生氣,或者只是在努力思考,甚至可能只是消化不良罷了。事實上,沒有一種特定不變的表情,只能表達某種單一的情緒。

許多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些觀察結果。即使是在大腦中,我們也看到,在不同的情況下,感受著同樣情緒(比如恐懼)的不同個例。無論是在同一個人的不同次實驗中,還是在不同的人中,大腦的處理模式都不相同。這種多樣性並不是隨機的,而是與你所處的狀況緊密相連。

當我們試著識別他人的情緒時,表情和身體並不能證明什麼。相反,差異是一種常態

你的大腦可能會自動理解某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讓你能夠猜測此人的感受,但這總歸是猜測,而非識別。如多年時間學習觀察自己的父母、伴侶、同事之間等等面部變化,在不同的情況下都意味著什麼;然而,人的行為變化是極具多樣性的。為了以現代的方式訓練情商,我們需要認可這種多樣性,並確保大腦具備自動理解它們的能力。

大腦並不是分層進化,而是像一個公司一樣,它隨著規模的增長而重組。數十年來的神經科學研究證實,人的大腦中並沒有一個專門負責思想或情感的部分,兩者都是在數十億個神經元的協同工作下由整個大腦產生的。為了更好地理解情商,我們必須放棄將大腦視為戰場的想法。

研究人員觀察到,你的大腦會根據需要,自動、即時地創建所有的思想、情緒和知覺,這一過程完全是無意識的。看起來你或許具有類似反射作用的情緒反應,能毫不費力地識別他人情緒,但是在後台,你的大腦其實在做完全不同的事情。

gif image via pierrejulienfieux

大腦具有一種驚奇的能力,能根據當下所處的情境,結合過去經歷的片段,做出與當前感受最相近的預測

大腦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思考、感受甚至觀看,而是保持你的身體存活且健康,這樣你才能生存、成長。大腦會不斷地進行預測,而這些預測,最終會成為你體驗到的情感和你理解到的他人表情。大腦它只接受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引起的感官效果,那就是來自於身體感受器的視覺、聲音、氣味、觸感和味道,並且,大腦必須猜測這些感受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任何響動光線、香氣或擠壓感都可能有許多不同的來源。

大腦憑藉以往經歷做出這些猜測:在以往類似的情景下,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感受?為了保證你的生存和健康,需要些什麼?大腦具有一種驚奇的能力,能根據當下所處的情境,結合過去經歷的片段,做出與當前感受最相近的預測。過去的經歷即為預測。大腦不斷地預測你每一次經歷和你採取的每一次行動,進而猜測世界上正在發生何事,以及你應當對此做些什麼。

從大腦的角度來看,你的身體只是理解世界的訊息來源之一,這些訊息包括心跳、肺部舒張收縮、炎症帶來的高體溫等等。身體的這些變化沒有客觀的情感含義;比如,胃部的隱隱作痛可能是由於噁心、焦慮,或僅僅是餓了。因此,大腦大部分時間都在對你的身體需求(水、葡萄糖、鹽)進行微觀上的預測,並嘗試在這些需求出現前滿足它們。

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也預測那些身體變化所引發的感覺,比如你感受的到自己的心在胸口砰砰跳,以及在這時你應該採取的行動。這種完全超出你意識外、自然而然形成了你所想、所感、所見、所聞或以其他方式經歷的一切的基礎。這就是情感、思想和感知形成的方式。

gif image via qieerwang

大腦會通過構建最有益的情緒來幫助你

高情商需要大腦能夠利用預測功能,創造出一系列龐大、靈活的複雜情緒。如果你面臨著棘手的情況,且這種情況喚起了過往的情緒,你的大腦會通過構建最有益的情緒來幫助你,如果此時大腦有很多種情緒可供選擇,你就能更有效地處理問題。如果你的大腦只能舉出簡單的如:微笑意味著快樂,撅嘴意味著悲傷,這一類刻板印像中的例子,那麼你所能從別人身上體驗,和感知到的一切,也就是這些了。

此時,如果你的大腦能夠讓你在生氣時皺眉、微笑、怒目睜眼、瞇眼睥睨,甚至大喊大叫、靜默沉思,能讓你在憤怒中與他人建立聯繫,那麼你的大腦就能根據情況,更加精細地調整你的感情和行為。簡言之,你有更好的工具,顯得自己具備高情商,這種能力被稱為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

情緒粒度與品酒有些相似,即使是同一個葡萄園、不同批次的葡萄,專家也能辨識出極其細微的差別,經驗相對不足的人們,也許不會品嚐出這些差異。同樣,那些表現出高情緒粒度的人,也是情感專家。他們的大腦能自動構建,細微差異的情感體驗,例如驚訝、驚喜、驚嚇、驚呆、驚愕;但對於一個情緒粒度中等的人而言,上述詞語可能都屬於同一個「驚」的概念;對於一個低情感粒度的人來說,這些詞可能對應著情緒的高漲。

情緒粒度是高EQ的關鍵

如果你的大腦能夠自動建構許多不同的情緒,並細緻地區分它們,它就更能根據情況調整你的情緒,你也可以在瞬間就能預測和感知他人的情緒。你知道的情緒越多,大腦就越能從他人的行為中自動構建出情緒。儘管大腦也總是在猜,但當它有更多的選項時,它也就有更高的概率猜中。

如何能使你的大腦產生更廣泛、多樣的情緒,提升你的EQ呢?

有一種方法,是學習更多新的表示情緒的詞語,每一個新詞,都會在你的大腦中播下進行新的情緒預測的種子,而大腦可以以此為工具,構建你未來的體驗和感知,繼而指引你的行為。你可以試試從「高興」一詞中,學會區分更多的細節,如這種高興是「喜出望外」的、 「心滿意足」還是「心懷感念」的?更加精細的情感,能夠使你的大腦,為一系列不同的行為做好準備,如果只是用籠統的情緒,如生氣或高興,這樣簡單的指示,只會限制了你的靈活性。

gif image via estefaniaclotti

通過擴充情緒相關的詞彙量,來提升EQ的觀點

神經科學證實,因為大腦不是靜止的,它會隨著經驗進行自我重組。當你迫使自己去學習新詞彙,無論是情緒相關的詞彙還是其他,你會重塑自己的腦中微觀佈局,讓它在未來能有機會更輕鬆地構造新的情感體驗,以及你對他人的情緒感知。外語是學習情感相關新詞彙的重要資源,如大家會想了解日語中「wabi-sabi」代表著對於不完美世界中殘缺之美、感傷之美的欣賞。增加不認識、不了解、不善用的外語詞彙,能增加大腦的情感能力儲備。當你了解這些外來語及其背後的含義時,你也許能在別人身上感受到這些情緒,甚至自己體驗它們。

延伸閱讀:迷失在翻譯中:關於無法言說,不可譯的感受都是真的

根據耶魯情商中心(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研究,拓寬了與情緒相關詞彙量的孩子,能同時提升學業表現和社交行為。具有較高情感粒度的成年人,除了社交中的優勢之外,身體往往更健康,更少拜訪醫生、服用藥物,生病住院時間也更短。

諷刺的是,EQ也知道在何時不去構建一種情緒。當你感到不知所措時,不妨花一點時間,對自己的所感,做一些非情緒化的解釋。如也許你胃裡的不平靜,並不是焦慮,而是下定了決心,也許就只是肚子餓了;當你和親密的人說話時,憂愁的感受不意味著他說錯了話。

記住,你的大腦永遠只是在猜測,有的時候它也會犯錯。

延伸閱讀:閱讀文學小說能增加共感和同理心

▌企劃編輯:Velle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