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 Lin專欄(4)|疫情下的線上教學,開啟了未來教育的演變史|cacao 可口雜誌

八月初的倫敦,非常的燥熱。

從疫情三月開始到現在,各英國大學課程都從實體授課轉型到線上教學。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適應及喜歡這臨時及突然的改變,但是為了健康及安全,每個學校都做出改變課程執行的方式。我想,一開始大家都害怕這突然調整的線上課程。不論是老師或學生。但是我今天想分享我,作為一個服裝設計老師的線上教學想法,感受以及用其中一個線上課程來分享服裝設計教育的道德觀。

一個人在房間對電腦說話,有時內心覺得,「真的,真的很寂寞!」

當我三月份收到學校及部門消息需將課程轉至線上執行後,我當下想:「啊!這樣怎麼帶設計課程呢?」、「學生如何有效參與課程及討論?」、「怎麼進行設計課評圖?」或是「若學生資源不足,家裡需要幫助,生病了,怎麼辦?」我只記得當時腦中充滿著一堆的問號,無止盡的擔心,看不見盡頭的壓力。

隨著四月份復活節休假來臨,整個系教學團隊在假期前做了心理調適,也一致認同我們把排休時間降到最少。我在系上的工作除了帶服裝設計課,學院的美好生活課程的服裝畫,還有同時擔任一年級的導師。我們一年級有將近120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在規劃線上課程時,我和另一位服裝畫老師開始預錄一些繪圖過程,整理一些參考圖,做了一系列的線上教材。透過不同的藝術背景,我們設計出不同的教材。我的風格偏向設計線條及冥想繪畫。另一個老師則是純藝術背景,她規劃出筆觸及色彩繪製教材。設計的講座式課程則安排成兩個老師一起教學,透過對話的方式,讓課程內容變得更有互動,而不是一個人盯著螢幕說話。

線上授課時,一般是我的鏡頭打開,學生看得見我,而我看不見學生。在自己滔滔不絕的說話同時,我不禁開始擔心學生的參與度。因為看不到表情,我不知道同學有沒有疑問。一個人在房間對電腦說話,有時內心覺得,「真的,真的很寂寞!」

因為少了與人面對面的互動,在電子書信往來上,我也發現和學生的距離變了遠了一些。在《遠程教育手冊中的文化和在線教育》(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3)一章節裡,共同作者Gunawardena與Wilson和Nolla提到線上學習的框架及規劃,必須去適應學生的文化背景,而不是相反過來。反觀現在許多大學教育規劃,因為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所以「因材施教」反而變成比較困難去實行。

改變平時說話的速度,允許學生足夠的時間消化及提問

在倫敦藝術大學,學生的文化背景除了英國、歐洲各國、美國、南美洲國家、非洲國家,亞洲學生包含了台灣、韓國、中國、日本,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學生們等。學生的多樣性,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學習習慣是非常不同的。

《遠程教育手冊中的文化和在線教育》書中也提到——文化會影響學習者的行為方式和學習方式。老師需要考慮三個因素: 1.普遍學習原則 2.文化差異(信念,期望和價值觀) 3.個人學習風格偏好(pp. 764)。

在規劃課程時,我們會同時思考Synchronous (同步)及Asynchronous (非同步)上課方式。同步上課方式是老師及學生面對面、同時在線上進行教學的模式;而非同步的是相反。不論是同步上課還是非同步上課,我們都必須將學生的不同國家時區考慮進去,不同國家,城市的網路速度也需要列入參考,另外,做線上教學時,我們也需要改變平時說話的速度,允許學生足夠的時間消化及提問… 等。

當我擔心學習參與度時,我也會找幾張話題式的圖檔讓課程等待時間緩和。但是很多時候,學生們對於線上提問會比較害羞,所以我們會提供不具名的白板畫面,也就是學生可以自由的在上面塗鴉及打問題。在錄影服裝畫課程時,我的習慣是先將內容作出來,想一想,再用同樣的材料再繪製一次。這些過程我都會直接錄影,所以後續做簡單的剪輯時,可以有足夠的內容使用。

對這些時代課題進行思考及探索

除了規劃線上教學這些實作課外,我們還要討論一些課程的教學方法像是 「如何鼓勵透過道德思考來做服裝設計」。例如在二年級的「時尚生產及未來技術」科目裡,我們透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來討論服裝產業。議題如溫室效應、快速時尚的傷害、精工技術的流失,到時尚生產之勞工人權及平等待遇,以及綠時尚。這些大議題,我們會透過對話式方式去進行教學,所以我和另一位設計老師分享自己的想法。有些時候不一定會彼此認同,但是這會讓學生看到「表達自己的真實的想法」也可以鼓勵他們對這些時代課題,進行思考及探索。

在疫情下的線上教學,我有了更多時間去觀察我和學生的互動,了解自己溝通,反省並讓教學方式更有意義。在疫情下的線上教學,我是寂寞,過多擔心且壓力有些大;學生也是和我們一起在經歷這一切,這讓我更需要透過同理心來做教育。在疫情下的線上教學,看到了大環境的變化及人的衝突,讓我希望能夠鼓勵學生用道德觀,來思考疫情下的服裝設計環境,及我們能提供的小貢獻是什麼。

疫情下的線上教學,開啟了未來教育的演變史。期待,擔心,希望,也有點壓力大。


關於專欄作者:EVE Lin

台中人,現居倫敦,目前任教於倫敦時尚學院服裝設計,同時也在皇家藝術學院完成博士學位研究。Eve Lin服裝品牌設計師。雖用不認真的態度處事,但非常負責任的完成每一人生目標。

延伸閱讀:Eve Lin專欄(3)|從服裝畫到冥想畫畫,從忙碌到平靜

 作者、圖片提供:EV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