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身体劇場創團11年,訪演40多國,走過100多個藝術節,是國際舞壇矚目的舞團。藝術總監陶冶前年應邀率團到來台演出,和雲門舞集下任藝術總監鄭宗龍聊天時,突發奇想,邀請宗龍為陶身体編舞。他說:「可以啊,但你也要到雲門編個作品。」林懷民輾轉聽到這段對話,問兩人是否當真,兩人意願堅決。林懷民認為這項合作可以打破既定的舒適區,新舞者新空間可以找到新的成長,就推動了雲門空前大製作:兩團人馬加起來一共50人!「雲門舞集 陶身体劇場」這週末臺北國家兩廳院登場,不過四場票券已經售光,下週巡演至臺中國家歌劇院,或許你還有機會一睹大作風采。

剛以作品《關於島嶼》獲選英國衛報「21世紀頂尖20舞作」的林懷民,今年年底退休前最後策劃的節目「雲門舞集 陶身体劇場」, 這次節目是舞團交換編舞家、同台呈現三位國際級編舞家新作。 雲門下任藝術總監鄭宗龍到北京為陶身体編創《乘法》,陶冶到淡水為雲門編《12》,林懷民為即將退休的雲門資深舞者編作《秋水》, 上週剛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世界首演結束, 接著在臺北國家兩廳院登場。
從年初《毛月亮》到《乘法》,一整年都在創作的鄭宗龍,回憶他踏進陶身体排練場時「被幾乎都是光頭的舞者震撼到,他們全剪著俐落的短髮,炯炯有神的看著我。當時我想,我要找到屬於他們個人的運動方式,相互加乘⋯⋯」這是陶身体劇場第一次來到兩廳院,陶冶說,印象中雲門的身體有那麼多的圈跟圓,和陶身体一直在尋找的圓有一定的契合,這一次的作品《12》的十二段獨舞,把每個舞者身上的圓看的清清楚楚、無所遁形。陶冶說:「雲門舞者的手指腳趾末梢都是會說話的!在巡演過程還在長出新鮮與好奇的枝葉末節。」

「打開了身體的意識,找到身體的極限,帶你去到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歡迎挑戰的雲門舞者滿足地形容《12》
陶冶的作品不說故事,以純淨的動作,極簡的舞台,與觀眾對話,舞作就以舞者人數為題目,這次為12位雲門舞者編創的作品就叫《12》。雲門舞者曾看過陶身体演出,知道動作充滿挑戰,沒想到這次竟是兩個月的煎熬。陶身体的訓練讓雲門舞者用到許多平時罕用的肌肉,渾身酸痛。陶冶承認他的動作細節繁複,十分艱難,陶身体新進舞者往往要用三年時間才能掌握他的風格。雲門舞者只用兩個月就有收穫,他很高興。
陶冶表示,《12》的靈感來自他在瑞典山頭看到的急速流動的雲。急速,但舞者不急走狂奔,卻是以圓的律動連爬帶滾,迴旋不已,起立只是為了再墜地。陶冶要求舞者的身體內「要有內在的一根線相連,綿延不斷、如浪一波接一波,可以很慢,很快,很交纏,也很釋放。」

《乘法》在排練時,陶身体舞者說:「宗龍與我們一對一工作,走進每一個人的內心。」
陶冶把他的動作一絲不苟地移植到雲門舞者身上,春季以《毛月亮》轟動台灣的鄭宗龍卻在陶身体舞者已有的規範,注入他自己的動作特色,創作出讓自己嚇一跳的新風格。他與陶身体產生交融相乘的能量,就把舞叫作《乘法》。
《乘法》排練期間,鄭宗龍與陶身体舞者朝夕共處,深刻感受到這群年輕舞者對舞蹈的全神專注與凶狠拚勁。他引導舞者即興,深度挖掘舞者內在的能量,激發出極緻的狂野。「從他的身上與作品上感覺到人間煙火味兒。」「宗龍會根據舞者各自不同的特質往下發展。有趣的是,當我舞蹈的時候,會感覺到他的精神跟我們綁在一起!」

舞者說《秋水》:「雖然不是一直在動,但越簡單的動作越需要豐富的內涵啊!」
相對於兩位中生代編舞家雲彩奔流,倍數相乘的眩目舞姿,林懷民的第89個作品《秋水》是齣寧靜的舞。有一年他到京都,在修學院離宮看到一條小河,秋水安靜的流,上面浮著紅色的葉子。回來後,他請攝影家張皓然到京都取景,舞作透過投影,創造出流水潺潺的天地,舞者緩步徘徊,擰身延展,美得令人屏息悸動。
這將是雲門資深舞者周章佞、黃珮華、黃媺雅、楊儀君、蘇依屏最後一次與林懷民合作。演完《秋水》,她們都要離開雲門舞台了。與過去舞作不同,五位舞者整齣舞作都在台上。雖然彼此已有十幾二十年的深厚默契,但舞者們說《秋水》的排練沒有一絲鬆懈,台上的舞者少,更是要精雕細琢。
「雲門舞集 陶身体劇場」演出日期:
10/17-20 臺北國家兩廳院國家戲劇院
10/26-27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可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