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藝術家Yoann Bourgeois的奔跑與搖擺、跌倒與站立:失重中如何在變動中找到平衡|cacao 可口雜誌

2017年秋天,在巴黎先賢祠(Panthéon)內,尤安尼.布爾熱瓦(Yoann Bourgeois)完成了名為《歷史機制》(La Mecanique de l’Histoire )的作品。舞者不斷從高處跌落,躍起,但始終無法到達階梯的頂端。初看作品時,觀眾很容易感到興奮,然而作品背後的深意卻遠遠不止反覆跌倒和站立那樣簡單。

布爾熱瓦在之後的採訪中表示,《歷史機制》的靈感來自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薛西弗斯。作為被懲罰的神,薛西弗斯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巨石快要到山頂時又會滾回山下,循環往復,永無止盡。布爾熱瓦認為這種無休止的循環其實也暗喻了運動的複雜性。

懸掛點:它絕對當下,充滿無限可能,輕盈自由

1981年出生於法國東南部城市格勒諾布爾(Grenoble)的尤安尼.布爾熱瓦,目前是新馬戲領域頗受矚目的後起之秀。集導演、編舞和馬戲演員等多重技能於一身,擅長運用肢體語言描摹向心力和離心力作用下,運動的相對性。

曾在法國國立馬戲藝術中心(CNAC)與昂熱國立現代舞中心(CNDC)學習。2010年單飛成立表演團體之前,他曾跟隨法國當代最重要的編舞家之一瑪姬·瑪漢(Maguy Marin)工作。五年不到的時間裡,布爾熱瓦參與演出了包括《May B》和《Umwelt》在內的許多舞團代表作。瑪姬·瑪漢對普通人生活荒誕的敘述風格深深影響了他,而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所有作品也無一例外流露出了對擁抱和體驗生活的無限渴望。

無為,並不意味著消極放棄,而是在幫助實現身體和思想協調之後所能達到的重力平衡時刻。

尤其,他對人體在失重時的懸浮感特別著迷。在雜技的訓練中,『懸掛點』(point of suspension)是繞不開的基礎概念。物件在拋物線的頂點懸停,在墜落與不墜落的瞬間雖然稍縱即逝,卻有著無法替代的美。科班出身的布爾熱瓦覺得這個時間點是甚為迷人的理想存在,它絕對當下又充滿無限可能,輕盈自由。

階梯是布爾熱瓦在創作過程中反複使用的道具之一。代表作《賦格/蹦床》(Fugue / Trampoline)相較於其他作品更加小巧精緻,在世界各地不少公共空間實現過。

《Cavale》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在《Cavale》中用兩名舞者,對跌倒的方式進行了更為立體的展示。與過往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而作為觀眾的你,可能會問:究竟誰在操縱著誰?

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襯託之下,呈現的是一段不平衡的舞蹈。他試圖讓「跌倒」成為作品的主題,隨著身體的不斷旋轉和調整,布爾熱瓦在墜落過程中多種多樣的變化也被生動還原。觀眾在演出過程中或許能隱約感受到一絲扣人心懸的慌張……。

儘管布爾熱瓦的創作無論從視覺隱喻還是配樂選擇都脫離不了歐洲大陸共享的文化語境,但是從精神內核來說,他自認借鑒了不少東方道教裡關於「無為」的闡釋。他深信「無為」在他作品中,並不意味著消極放棄,而是在幫助實現身體和思想協調之後所能達到的重力平衡時刻。

如何在變動中找到平衡。一個群體在共存狀態下,脆弱的凝聚力

於2014年首演的《誰跌倒》(Celui qui tombe ),是里昂舞蹈雙年展(Lyon Dance Biennale)的委約作品。之後兩年密集巡演,頻繁亮相法國境內外媒體,走入大眾視線。

《誰跌倒》將舞蹈和雜技無縫對接,討論了「如何在變動中找到平衡」的話題。六名表演者在方形的木托盤上奔跑,搖擺,不斷失衡,不斷調整,他試圖用更細膩的方式,描摹一個群體在共存狀態下,脆弱的凝聚力。

在布爾熱瓦眼中「物理原理的多重性直接導致了結果的多樣化」,舞台上的六名演員組成了一個微型社會。他們需要在不停旋轉和變化的木板上試圖保持站立,也需要對身體面臨的狀況作出回應。個體之間因為空間有限開始你爭我奪,但為了平衡又無法離開彼此。

《誰跌倒》的核心意象,其實就是那塊方形木板,這不免令人想起西奧多·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的名作《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每個人在觀看演出時,可能都會對板上演員的身份和生存環境進行猜測:他們是冒著危險穿越地中海抵達歐洲的難民,還是社會悲劇的受害者,又或者只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你我他?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