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工作與生活重新整頓的2月,有沒有可能把生活過得更接近理想的樣子呢?當這樣思考時,就是往前推進了一點點,藝術永遠會是我們的最佳靈感來源,可口獻上2月份展覽訊息,藉由他人的創作,我們重新看見自己。
沖縄-荒木經惟・中平卓馬

點亮日本與琉球間那些可見與無形的、因不同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而生的國境邊界。
2022年適逢沖繩返還日本五十週年,亞紀畫廊推出「沖縄-荒木經惟・中平卓馬 OKINAWA-Araki Nobuyoshi・Nakahira Takuma」,聯合呈現兩位日本攝影大師-荒木經惟與中平卓馬-各自於不同時間,在日本南方有著不同歷史及文化背景的各島嶼上所拍攝的系列作品。本次展出包含荒木經惟於琉球美軍托管時期結束前一年所攝的《感傷之旅II-沖繩》(1971),及30多年後,中平卓馬2002-2011年晚期於沖繩所拍攝的彩色攝影作品,與是為日本南方文化邊境的《吐噶喇列島》(1976)。
展覽日期:2023.1.10 – 2023.2.25
展覽地點:亞紀畫廊
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還我____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臺灣原住民族首次遇上現代國家,新的教育、文化與物質科技,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是思想上的刺激,卻也是對傳統價值文化的挑戰;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全臺動盪。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處決,但族群意識明確的若干原住民族菁英,仍在其後的白色恐怖中遭到整肅,如「湯守仁等叛亂案」中部分受難者被捕服刑,部分槍決於安坑刑場。
二戰後初期的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也因日漸嚴密的監控與社會控制而成為隱流,難以公開倡議。中國化的文化政策,更是讓原住民族日漸失去自己的語言、文化、認同,以及歷史。「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還我____」展覽,企圖還歷史、真相予原主,使原住民族不被遺忘於二二八事件的公共記憶之外。
展覽日期:2022.12.23 – 2023.6.25
展覽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

本展擇李梅樹創作精華,並輔以草圖、照片與文獻等,分六項子題:「印象三角湧」、「熠熠榮光」、「擘劃祖師廟重建」、「流光一刻日常季實」、「縱橫之間交輝」、「疊疊生發」呈現與探討其創作脈絡、題材與風格特色,貫穿其美術實踐與社會參與的整體歷程。回應藝術家一生中的創作都在堅持以畫筆表現「真實」,「真實」是美的信念、情感維繫的所在,就是觀照在地風土展現的理念。
展覽日期:2022.12.17 – 2023.3.1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華麗愛火四射

麥影彤二(1989年出生於香港)為觀念藝術家,其作品通過對哲學、藝術史、文化、多變的社會政治環境、網際網路和新科技等的研究來反思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問題。她的創作涵蓋了裝置、繪畫、錄像作品、YouTube影片、單口相聲和Instagram濾鏡等。
麥影彤二透過拆解作品的製作過程和讓外來因素介入其作品,不僅闡明了現實與幻想之間那無可避免的巨大落差,更以獨特的觀點對著作權、山寨文化和家的敘述作出評論。
展覽日期:2023.2.18 – 2023.4.15
展覽地點:TAO ART
一天儲存一公分—徐瑞謙個展

徐瑞謙為成長於千禧世代的創作者,是全球化交織最為緊密卻也最為迷惘的世代,他著眼於時間,以黑鐵為話語主體,物件為符號作為點綴,徐瑞謙的藝術語言,無非是著重於媒材與自身勞動行為間的痕跡,在縫隙間娓娓道出細微的話語聲響。聲響,以形容失語狀態的破碎、零星,是未完成語句的字詞碎片,既不構成完整語義,擴延了字詞想像。
從作品出發的話語,到觀者聽見的心理距離,有多遠?徐瑞謙用身體作為尺度,累積著一點一點痕跡,沿著時間攀爬,一天儲存一公分,一步步接近創作的內在世界。
展覽日期:2023.02.11-2023.05.27
展覽地點:TKG+ Projects
流.感—王仲堃個展

新冠病毒的影響深入日常,生活如何能回到過往的日常,只能殷切期待曙光的乍現。展名「流.感」有意與時事流感呼應,也有看不見的意義,卻更加深刻地無法忽視它的存在。過往創作總不那麼直接的反映時事,總有可經過咀嚼消化後在靈感迸發時的即興,但這三年生活型態的轉變,在漸漸習以為常的慣性下,不得不與它展開對話。
此次展出的三組作品,選擇了風作為動態的關鍵,也在近年創作不斷嘗試與挑戰物理機械與難以預期的氣流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如作品《体》是一個聚集的球體向著空間四周探測風、《風的姿態》讓流經廊道的氣流擾動搖擺,曲折原本在高處水平排列的風帆、《場》密集站立的垂直扇葉,讓氣流的形被看見。
展覽日期:2022.12.31-2023.03.05
展覽地點:TKG+ Projects
冬雨、遠山、近海─宜蘭當代女性藝術家展

本展覽聚焦於「當代女性藝術家」,邀請12位宜蘭在地女性藝術家,以2022年當作時間節點,透過宜蘭美術館的地域性特色,以藝術展覽與教育活動,回應臺灣女性藝術家在歷史上的表現,同時進行宜蘭女性藝術家相關資料整理與出版。
藝術家以自身的感知經驗,取代社會群體對於「女性」既有的觀看與閱讀方式。因此,本次的展覽重點,除了建構宜蘭當代女性藝術家的展覽平臺之外,也同時透過策展機制,嘗試將「女性」在藝術史上的角色重新定位,呼應當代藝術在21世紀初期對應性別與身份等議題的多元觀點。
展覽日期:2022.12.03-2023.04.09
展覽地點:宜蘭美術館
Anri Sala: AS YOU GO 個展

安利.沙拉(Anri Sala)於1974年出生在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從求學期間開始創作許多實驗性錄像。他的作品被諸多知名藝術機構收藏,並屢次獲獎。沙拉的創作生涯裡,一系列的錄像裝置,融合音樂、聲音和影像,描繪當下的片刻與歷史時代的關係。相較於傳統錄像,沙拉將配樂擔任重要的敘事媒介,取代了語言,講述過去、記憶和時間的消逝,以沉浸的體驗,喚起我們對時空的感受與思考。此次展覽標題AS YOU GO,即暗示了動態的概念,基於音樂和影像的流動,展覽如同「遊行」一般,給予觀者參與其中的感受。
展覽日期:2022.12.17-2023.03.19
展覽地點:文心藝所
看見自然的律動─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常設展

1,470公頃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範圍極為遼闊,是臺灣大型臨近海岸屬海洋、河口、沼澤、湖泊、森林、農田等複合型生態系的重要濕地之一,為臺灣冬候鳥集結的重鎮,也是賞鳥的聖地。
開園以來培力周邊社區居民,成為認證的鰲鼓濕地解說員,讓在地人說在地事。這些環境特色及經營成果轉化為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看見自然的律動」常設展的基礎,讓民眾透過鰲鼓的經典鳥類介紹、特色動植物解說與在地人文歷史展示,品味鰲鼓濕地生態保育的感動。
展覽日期:2022.12.10起
展覽地點: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二樓展區
植物觀-2023朱銘美術館年度特展

在COVID-19疫情下放緩匆忙步調,我們重新認識植物的力量,人與自然共存的關鍵密碼。於是,在這處放眼盡是植物的山林美術館,2023朱銘美術館年度特展以「植物觀」為題,試圖以藝術獨特的創作語彙,串聯起人與植物乃至於自然間相映的關係,並藉由「觀」字多義性的詮釋,將藝術家與植物相互凝視的歷程,轉化為一種新的「觀看」、「觀點」、「觀念」的思考,並提出「植物作為一種自然環境的生命體,我們該如何觀看思索眼前所見的植物」之探問。
展覽日期:2023.01.22-2024.01.21
展覽地點:朱銘美術館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