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固然輕薄,卻給人留下方正鋒利的印象。在傳統文化中,上至文人雅士,下至販夫走足,對紙都有一份特殊的敬意。宋代曾有過焚毀書有文字紙張的「焚紙樓」,直到當代,亦有人將放置廢字紙的簍子稱作「字紙簍」。
台灣的造紙歷史可以追溯到1871年,南投埔里因其水質優良,可造出潔白、不易變黃變脆的棉紙,百年來均是造紙重鎮,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電子設備改變了大眾記錄生活的方式,對紙張的需求不如過往;國內的造紙產業,也由全盛時期的四五十間廠商,凋零到剩下四、五間挑起大樑。在一片寒景中,「FENKO 鳳嬌催化室」可謂異軍突起。作為「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延伸品牌,鳳嬌以材質、創意為依歸,對「紙」這個自然材質的想像更為多元。
品牌總監李依耘(Lino Lee)從海外歸來後,她認識了許多掙脫傳統束縛、有自己生活態度的女生,柔韌的力量,令她想以實際行動提倡女性意識。未來趨勢之二則是人才回流,「我想大家會回來。有些人一心想出國或洋化,認為只要離開台灣,生活就能有所改善,我覺得那樣的觀念可以重新思考,反而應該從本土入手,去發現它的國際感。」對李依耘而言,任何事情都要抓取平衡,一切取決於想讓品牌、作品怎麼樣的被閱讀。

抓住家族隱形的線
品牌總監李依耘,是埔里長春棉紙業創辦人陳樹火的孫女,自小在國外成長的她,與造紙事業向來少有交集,直到2016年,經營「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二十三載的母親準備退休,她也因此與家族六十年的歷史產生連結。
「選項只有兩個,一個是我接棒,一個是把博物館收了。」對在澳洲學習生化,有志行醫的李依耘而言,博物館是個陌生的領域,也因為這層顧慮,她不敢貿然答應母親,而是選擇在博物館進行半年實習。期間,她逐步肯定自己能為老品牌做些什麼,再經過一整年摸索,才有了鳳嬌催化室。
回台灣生活,意味將社交圈推倒重新來過,需要改變與人相處的模式,而族中長輩的質疑,也是她在創業初期遭遇到的阻力。由爭執到交流,拉扯間卻也凸顯了雙方共同的價值觀,「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源、有機會和家族成員共事。我認識到,造紙,它不僅僅是個事業,還關係到如何保留、傳承祖父的創業精神。」
「鳳嬌跟家族事業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主要以視覺呈現,但又可以觸摸,給人一種與生活非常接近的感覺,但我最大的願望,還是讓鳳嬌與位在埔里的造紙廠做串聯。」
李依耘說:「祖父很早就受到國外以紙為主題的藝術品、展覽的啟發,他不想讓自己的事業侷限在商業買賣,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是個走在很前面的人。鳳嬌在祖父的理念基礎上做延伸,變得更當代的同時,也強調與土地的連結,與自然密不可分。」她留意到,部分承接家業的第三代,由於忽視企業的根源,導致品牌缺乏故事性。空洞化的後果便是熱情燒盡,「沒有延續性、沒有與品牌的核心概念產生連結,便走不出新的路。」她對這樣的現象感到惋惜,也更加肯定自己的路線。將品牌以祖母的名字「鳳嬌」命名,正是想抓住家族隱形的線,隨同時代做新的開發。

展示、設計、研發,皆為走進生活
在鳳嬌,「紙」不再只是結果,而是歷程。這便是催化的意義:一張紙形成的每個階段都可以是創作的媒材。「我們是從手工紙起家,捨不得它在這個時代消失,所以一直在尋找轉化的方式,讓新一代的人覺得有趣,感受到手工紙的價值。」
為了展現手工紙的豐富層次,鳳嬌積極邀請各路藝術家,致力於發掘紙在印刷、書寫之外的面向。以2019年的展覽「A TALE/寓」為例,參觀民眾可直接觸摸紙材,揀選自己偏好的質感,接著再與喜歡的顏色配對,進行性格測驗。這樣的過程複合了紙材與體驗,兩者相互滲透的結果,便是打破功能導向的偏見,衍生運用上的可能。


與勤美學.森大的合作「纖之疊合 森之輪廓」尤其讓她印象深刻,「那是一次『柔軟』的活動,」李依耘說:「當時鳳嬌剛推出一款新材質,請來了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覃康寧老師,他一碰到布料就決定不多做改造,只縫不裁。我很喜歡他的作品!覃老師擁有的特質超乎常人想像,必須擁有相當的底蘊,才能看出他的作品內涵。」
「鳳嬌在美感這件事上有一定要求,講究特殊的氣質。那次召集到的、來自各領域的人剛好都在同一個頻率上,那是種共振、融洽的感覺,不用特別解釋也能瞭解的無形交流。」


對李依耘而言,展覽的目的是增進社會大眾對紙張的理解以及想像,與藝術家的合作更多是因緣際會,本業仍是生產及研發,「鳳嬌畢竟不是策展單位,但也不排斥做些好玩的延伸項目。很多事情的本質就是探索,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想像,去思考紙的定義。」
鳳嬌的其中一項業務,是和各式國家級修復單位配合,專攻保存與修復用紙,以延緩重要文物資料老化的年限;類似的紙材亦提供給收藏家和藝廊,用於與藝術品有直接接觸的包裝,「這是對未來的展望。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無時不刻都在淘汰。我想大家會漸漸意識到,應該要慢下來,好好審視自己身邊有什麼值得珍惜的事物。」


儘管目前傾向與特定客群接觸,李依耘仍希望能讓手工紙走入一般人的生活中,甚至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她以國際品牌開始使用植物性、可回收材料的品牌為例,指出造紙業的下一步轉型是跨足紡織產業,紡紙成紗,開發新型態布料。
「永遠都有人追著你跑,你要相信自己的藍圖最具有前瞻性,且是可以被生活化的。」李依耘說:「我不是要把品牌做得很時尚、很炫麗,而是希望這個語言可以被共用,可以被不同的國家的人看懂,這才是我的本意。」
「鳳嬌催化室會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你想到它,會感受到一種氣場、一種熟悉的氣質,產生共鳴;能讓人留藏在內在的東西才是真的,那才是品牌成功。」
李依耘笑著說:「我一定要給出新的價值,才叫『鳳嬌』嘛。」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張景瑞|動態攝影:黃煒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