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食慾之秋——儘管天空裡的艷陽會讓你懷疑起自己是不是還在九月份逗留,秋產的螃蟹、柿子,都提醒著你一年已經來到尾聲。如果覺得自己今年還沒把握住什麼,至少餐盤間能有些安慰。
電影中的飲食可說是功能萬千。它可以是道具純粹走個過場,也可以像鳳梨罐頭那樣變成一個符號,有時角色用餐的速度、順序、席間發生的小意外,也同樣別具深意——比如說《花樣年華》蘇麗珍切牛扒去沾周慕雲妻子愛的芥末,《黑色追緝令》中裡光用唸的都讓人口齒生香的Royale with Cheese,或柏格曼的《沉默》裡,服務生故意將零錢掉在女主角腳邊,藉故放肆調情。
相較出現過飲食場景的電影,真正以吃為軸心的作品並不太多,不過我們在這裡還是湊了一篇下飯可,望梅止渴亦無不可的集子,你要煩惱的只是選廚師沙拉還是炸魚薯條更好一點。
《食神》(God of Cookery)1996|導演:周星馳、李力持
《食神》不需多做介紹,但講到以吃為軸心的電影,實在很難繞過它。《食神》是九零年代周式喜劇的縮影嗎?恐怕很多影迷會有意見,不過它絕對是其中一個高峰,真正的是怎麼亂來怎麼行。即便老老實實看完電影前半小時,也絕對猜不到後面會冒出少林十八銅人,連神仙都請出來。
《食神》並不是一部雅俗共賞的片子,但它確實俗得有些真情真意在,它的故事徹底否定「薯條要多鹹就多鹹,吸管要多粗有多粗,小孩喝了要多渴有多渴」的市儈嘴臉,也否定高檔菜餚佛跳牆,最後端出的叉燒飯雖不見得多出眾,卻因喚起評審對食物的情感投射而出奇致勝。這樣一想,「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也不是為了給主角強行提升層次而胡謅出來的台詞了。
《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1994|導演:李安
如果說非要在《飲食男女》挑缺點,那就是它太精細太有匠心了,以致其中的性會被放大檢視。這不怪人,畢竟它的收尾實在太有爆點,而且也是性將絕大多數的角色推離他們原本行住坐臥的位置。然而,如果你只在意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飲食男女》又會變成一部太合情合理的電影。
我們更在意人的小小變形——那種發生在傳統家父長環境,與全然西化的外部世界間的變形。因為兩種價值觀的衝突,令家不再是能隨意放鬆的避風港,反而成了司令台或規矩嚴謹的學生宿舍。想要與外部世界重新聯繫,就得成為一個新角色。值得留意的是,這種動態關係並不是對傳統的徹底否決,正如同一心阻止下一代進廚房的老父親,是在回歸的女兒親手作的羹湯中重拾味覺。這段情節美得不可思議。
《榴槤飄飄》(Durian Durian)2000|導演:陳果
榴槤,水果之王,氣味卻不是每個人都敢領教,它的外表像地雷一樣,手勁大一點的人掄起來就能當凶器。種種特徵讓榴槤成為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隱喻。當故事發生在香港,它代表著從牡丹江、深圳、印度前往香港的外鄉人和暗不見光的活計,當故事發生在東北,則代表著從外地滿載而歸,行事卻有些不近人情,看上去憂心忡忡的人們。
他們承擔起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基本慾望。他們令父母面上有光,也給後進照亮外出闖蕩的前景。但也只有他們知道要吃到一口滋養,有多少難關要過。也許榴槤不是什麼別的,就像生活也不是什麼別的,只是有人拍成電影,鄙陋的現實也昇華成一點蒼涼的美感。
《咖啡與菸》(Coffee and Cigarettes)2003|導演:吉姆.賈木許
咖啡是飲食的一環嗎?當然是,但似乎有些微妙的區別在裡頭,香煙就不用說了。然而,對許多人而言,以上兩者和每日食糧一樣不可或缺。《咖啡與菸》是吉姆.賈木許所執導的十一部黑白短片集錦,它們的情節大約是這樣的:兩個人在喝咖啡——或一個人在喝咖啡,然後旁邊走來另一人沒來由地尬聊起來。就算是前一種狀況,多數時候你還是不能理解他倆幹嘛約這個會,他們看起來根本不熟!
聽起來,這部電影就像是一部終極尬聊指南,但,這不就是當你逗留在咖啡廳,注意力從眼前的筆電、手機、逐漸讓你感到厭倦的約會對象飄移開時,會聽到的掐頭去尾談話?多數沒有意義,偶爾卻有一兩句靈光?而你自己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被鄰桌的人偷聽,被對方在心裡頭埋怨。也許虛無的趣味,就只有在喝一杯的咖啡時間、抽一根菸的時間才品得出來。
《紅酒燉香雞》(KOKOWÄÄH)2011|導演: 提爾.史威格
紅酒燉香雞,一道源自南法鄉村的料理,在電影中被陽剛與雅痞氣質並具的男主角用來當泡妞神器,而這也是他唯一會作的一道料理。不難想見,當素未謀面、還處於兒童階段的女兒找上門來時,他的頭可大了。
雖然直接引用料理名稱為片名,但這道菜在劇中只出現過一次,主角得意洋洋地炫耀他的廚藝,女兒卻一口就吐出來,並吐槽他發神經給小孩喝酒。這段情節設計目的很鮮明,他得學著怎麼當父親。題材雖然常見,但《紅酒燉香雞》卻意外的豐富,男主角得同時應付舊情有復燃可能的前女友、意外冒出來的女兒(而他還得想辦法向女兒解釋她的身世)、以及女兒生母的丈夫的糾結……「成為父親」並不只是他一個人的課題,也包括面對妻子外遇的丈夫在日後如何去面對養育多年卻無血緣聯繫的女兒。《紅酒燉香雞》是部越看越有味的作品,電影攝影尤其讓人印象深刻,提爾.史威格也證明他在演員工作外是名不錯的導演。
《料理絕配》(No Reservations)2007|導演: 史考特.希克斯
亞倫.艾克哈特,光聽名字一般人不可能不曉得他是誰,但如果說是《黑暗騎士》中的檢察官,你大概就有印象了。這位曾經被克里斯多福.諾蘭稱讚為最適合飾演漫威美國隊長的演員,戲路相當之廣,科幻、動作、黑色喜劇,以及這裡所介紹的愛情片《料理絕配》。
雖然你可以用「高顏值浪漫暖男+冷豔低社會化女強人」來概括這部電影,不過,二人在職場上(單向的)競爭關係,也令男女主角分別代表對食物的不同的態度:是與人一同享樂還是有所矜持的不授之秘。總的來說,這是很商業化的愛情電影,但在俗套之餘並不讓人討厭。
《壽司之神》(Jiro Dreams Of Sushi )2012|導演:大衛.賈柏
《壽司之神》講述的是關於日本壽司名店大廚小野二郎的故事——不,也許稱為工作紀錄會更恰當一點。將一項技藝磨練至爐火純青值得敬重,但我們不確定一個心心念念都是工作的人是否也是如此。
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知道店家不放過任一個細節令人欣慰,《壽司之神》展示的正是這個面向,你可以看見小野二郎反覆重申他的工作態度,盯緊客人的反應以在下一次做調整,他店裡的學徒要學擰毛巾,學煎雞蛋,學給章魚按摩要多長時間才剛好……他的一板一眼完全符合人們對「職人」的想像,除此之外則是付之闕如。
小野二郎實際上是個怎樣的人呢?紀錄片最有趣的部分,或許是導演問出「你兒子五十歲了,還不考慮讓他接班?」卻被小野二郎及其子技巧性地轉移話題的瞬間。小野二郎的壽司的深度可能來自於繁瑣的程序,但《壽司之神》的深度卻在這種不言之言的沉默中。
《超硬派美食大搜查》(Hyper Hardboiled Gourmet Report)2017
看日本以真人實事為對象的實境/綜藝節目,很容易感到一種尷尬——你不太能確定那是基於人文關懷還是以獵奇窺淫吸引收視率為出發點。如果只看《超硬派美食大搜查》的節目效果呈現,會覺得它肯定是不入流的後者,但他們實際上作的是腳踏實地的人類觀察報告,令你不能不佩服親臨現場的工作人員的膽識與智性。
這個節目是關於對邊緣社群的探索,只是以「吃飯」這件事情將之曝光。在手持攝影前,沒有故作姿態的文化評論及已開發國家視線,因為它涉及的不是美食,而是維生。儘管裡頭的綜藝元素(如以頭框出現在節目左上角的主持人)和嚴肅內容構成反差,但這確實是一套精彩的紀實節目。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