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村卡夫卡並肩,看見心靈的滅頂與生還,專訪「無垠之森」策展人簡正怡|cacao 可口

卡夫卡坐在海邊的椅子上
想著推動世界的鐘擺。
當心輪緊閉的時候
無處可去的斯芬克斯的
影子化作刀子
貫穿你的夢。
水少女的手指
探尋著入口的石頭。
撩起藍色的裙襬
看見海邊的卡夫卡。
—摘自《海邊的卡夫卡》

走進北美館「無垠之森」展場,阻隔現實,時間的意義被抽離,人們遇見的每一件攝影、裝置以及複合媒材等作品,是「過道」、「逢魔時刻」、「薩滿」意象的連成一線,講述若沒有神話、歷史,文化,人們則可能無法擁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難淨,人生總是混沌,《海邊的卡夫卡》的離家少年是我們每一個人,離開心靈原鄉,人類就什麼都不再是,「無垠之森」策展人簡正怡提及傳統戲劇裡,孝子赴往陰間救母的故事,隱喻生命(心靈)重回秩序的過程。

為呈現「中介地帶」的虛實無邊,「無垠之森」收攏20餘件作品引導觀眾感受「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幽冥空間,並巧妙置入多件時基藝術作品,映射出具象與抽象、立體與平面、真實與錯覺;「無垠之森」實是搭建一座場景,讓每顆幽昧心靈,幾經徘迴,從渾沌走回明晰,關於這趟旅途,策展人簡正怡與我們分享更多。

以下對談Cacao mag簡稱C,簡正怡簡稱正怡


C:《海邊的卡夫卡》是許多人心目中村上春樹最經典的作品之一,為什麼會以這本存在主義風格濃烈的作品,作為展覽的核心概念?以及希望可以召喚村上讀者進入到展場之中嗎?

正怡:在日本文學的脈絡裡面,死亡的意象其實一直都在,貫穿日本的近代文學,包括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以展覽面來說,希望先帶給觀眾一份想像,而這份想像也希望人們可以比較感同身受,從這個概念出發,接著再深入論述,試從文化或當代藝術面向去做回應與解釋,所以會選擇《海邊的卡夫卡》一方面它已經是相當知名的作品,而村上春樹確實也提出了非常精闢的見解,去描述、回應到這次想溝通的「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中介狀態。

根據我的經驗,人們是否進入到展場,跟文字比較無關,在社群時代,人們進到美術館,大多是被美照吸引而來。但這並不代表文字不重要,因為文字是更為抽象的,觀眾看完展覽再讀相關文獻會更有感觸。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致布魯斯》,2022,雙頻同步影像裝置、4K、立體聲、彩⾊,18分46秒,藝術家及馬凌畫廊收藏。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C:「無垠之森」展覽與你個人生命經驗是否有所連結?

正怡:其實我沒有真的經歷過生死一瞬的事,不過我一直以來對於過渡儀式這件事情很感興趣。遠古以前的部落社會有過渡儀式,其實文明社會也有,只是常見於被轉化於戲劇上,例如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也稱為元曲,在元曲的故事架構裡,主人翁會突然被帶往天上,或是下到龍宮,隱喻生死、或是沒有時間界線的空間。仔細看戲劇或文學作品,這樣的例子都有,主人翁基於奇妙的遭遇,碰到了仙人,一同去到陰間只為救亡母,以這樣的方式詮釋所謂的過渡儀式,經歷生命的挑戰,他們的生命又恢復了秩序。

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也往往會透過這種反秩序的一段時間去做一個過渡,像是收驚、或大甲媽祖繞境時,人們會鑽轎底,我覺得這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當你的生活沒有太美好的時候,經由這個反秩序的時間,你從轎子裡出來了,彷彿生命可以重新尋回秩序。在當代藝術中也可以看到蠻多作品在談論反時間的概念,其實要深入談,也可以談到很物理性。

C:此次展出國內外13組藝術家的作品,從攝影、裝置、書寫再到複合媒材,呼應社會、文化集體心理狀態,為當代懸而未決的難題,提出提醒、註解或備忘,藉由這些作品,可能可以為觀眾提供掃除迷惘和疑慮的機會,可否聊聊這次選擇展出作品的脈絡?

簡.金.凱森,《離別社群》(影像截圖),2019,錄像裝置,藝術家及馬丁艾斯貝克藝廊收藏。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麗莎.蕾哈娜,《Tai Whetuki–死亡之屋》,2016,雙頻道4K錄像裝置,藝術家自藏。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正怡:我自己的作法是,會從幾件主要作品出發,然後由這些作品再去擴充,以這此展覽來說,《離別社群》和《Tai Whetuki–死亡之屋》為主軸,再選擇可以與它展開對話的作品。這兩件作品傳達的觀點都非常準,例如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的錄像作品《離別社群》以朝鮮薩滿教神話中的巴里公主(Bari Gongju)傳說做為敘事的主軸,為什麼這件作品值得更多關注,一來這件作品本身有很強的文本,然而藝術家的本意並非要探討薩滿或是非理性的另一個世界,他只是透過薩滿討論韓國的歷史創傷,有很深刻的歷史意義,以及有很多的人文關懷在裡頭。

C:走進展場裡面,有著脫逸於現實的感覺,時間感變得非常稀薄,但被這些精彩的作品環繞時,感官又是動作頻頻、躁動的,關於此次的展場設計規劃,你能否聊聊?以及期間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無垠之森」場景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策展人簡正怡與參展藝術家合影。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正怡:這次的空間跟視覺設計一樣,是非常安靜的,但反倒顯出它的力道,這次的規劃比較困難的地方是,也是所有錄像展都會遇到的問題——聲音,我們在處理作品可能會有聲音干擾問題時,花費了很多心力,由於聲音跟光線不同,它是四散的,也就是說,要讓觀眾覺得作品好看、有故事性之外,還要巧妙避開作品之間彼此聲音干擾的問題。

C:我覺得「無垠之森」值得一看再看,甚至許多作品的完整度以及藝術程度都令人驚嘆不已,乍看是神秘黑森林,但其實豐饒不已,一旦你的感官適應了這般黑暗,就能漸漸找到光。關於這次展覽,你希望觀眾可以帶走什麼?

正怡:我希望觀眾看完展覽後,可以像《海邊的卡夫卡》裡的烏鴉一樣,經過森林後回到現實,心境好像得到了轉換,藉由這個展覽,我希望觀眾可以將之視為一段旅程,看完了,重新找回自己的秩序,並找回自己。


>>>特別收錄:藝術家&策展人的書單推薦>>>

藝術家 林冠名 推薦選讀:《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億光年的孤獨》這部詩集是詩⼈21歲⾸次出版的著作,透過不過於深澀的字句,帶出⽣活⽇常中,時間、空間及⼀些記憶(情感)的深刻的描寫,也進而傳達出影像感;然⽽在最近翻閱⼀本⽇本導演是枝裕和《宛如 走路的 速度:我的⽇常、創作與世界》書中也提到,在某次研討會中,聽到詩⼈⾕川俊太郎講述「詩非訊息」的想法,這也使我思考,在這樣幾乎⼀切以影像作為表達途徑的時代,「影像非訊息」是我創作影像⾄今,也⼀直企圖追尋的內容之⼀。

林冠名,《黑暗的速度》,2023,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 張紋瑄 推薦選讀:《幽冥之火》

小說本身就是機關,而讓我徹底意識到這件事的正是《幽冥之火》。就情節上來說,這本書不過就是金波特為謝德的詩所編輯、出版的成果,但在納博科夫徹底窮盡序、詩、註解及索引之後,所有詞義都被過度詮釋撐到內爆。這次在《南勢庄故事集中》,之所以用註腳來「導覽」,正是來自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感,一種乩童或許會稱之為「借名」的體感。

張紋瑄,《南勢庄故事集》(局部),2015-2023,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策展人 簡正怡 推薦選讀:《挪威的森林》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沒有辦法到達的森林。

展場場景一隅,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日本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同時也深深影響20世紀末的台灣青年; 我很喜歡書中一句對白:「螢火蟲消失之後,那光的軌跡仍久久地印在腦際。」無論是披頭四的同名歌曲、故事中那座進去卻出不來的森林,還是存在你我心中的文學想像。《挪威的森林》與其說是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則成長記憶,如同螢火蟲的光芒般,在某一時刻微弱閃現,那是帶著藍色的、淡淡憂鬱的、愛與死的青春及迷惘,也是屬我們的青春輓歌。


▌採訪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