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絲-莉絲.麥格恩(France-Lise McGurn),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曾在義大利遊學,後取得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碩士學位。她廣泛地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二十世紀藝術史、流行文化中汲取靈感,並以充滿活力和抒情的畫作成為藝術界新星。
在麥格恩的畫作中,雌雄難辨的人物從不缺席,他們絕大多數都是衣衫不整,坐著、靠著、躺著,有時狂喜有時懶洋洋,有時像致力消除自己所占空間般地縮起身體,戒備防禦著。在她不受畫布所侷限的構圖、色彩運用裡,這些角色意味著人類生活中所有的喜悅、親密、哀戚、無聊和失望。
《母女配對刺青》由藝術家法蘭絲-莉絲.麥格恩和麗塔.麥格恩(Rita McGurn)共同創作的雙人展。麗塔雖然已經於 2015 年去世,然而這場展覽並非傷感的致敬。它更像展示著母親和女兒間存在的隱形紐帶。
在展覽現場,法蘭絲-莉絲的繪畫揮灑在畫廊的任何角落——地板、牆壁、天花板,而麗塔色彩繽紛、風格獨特的針織雕塑則擠在畫作周圍,彷彿靜心傾聽著。種種,都給人一種宛如公寓派對或全家福的熱鬧氣氛。
《母女配對刺青》得從麗塔.麥格恩說起。麗塔是名室內設計師,從 70 年代起一直從事藝術創作,但這些作品在她生前卻很少展出。「她並不認為它們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品。」儘管如此,充滿雕塑作品的家庭環境,卻是她成長過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法蘭西-麗絲如此形容母親這些未命名、未標示年代的作品:像是居家掛毯,卻不斷展開延伸,其中的元素也變化無窮。麗塔從未主動和女兒談論自己的創作,法蘭西-麗絲也坦承,她無法解釋麗塔在創作這些事物時的想法,但這些針織人偶的意義從不止於紀念品,而是代表著擁抱變化的精神。
「對她來說,創作是永恆的進行式,她並不想畫上休止符,而是和這些作品一起生活,並且不斷回頭修正。一切都還沒完成。只要你說『這件事做得真好』,她幾乎會立即改變它。」她表示,在畫廊中看到這些自幼陪伴她成長中的作品感覺有點怪,「就像在畫廊裡看到小時候最流行的的汽車一樣。」
有評論人認為,《母女配對刺青》代表著歧異的兩種美學訓練及創作實踐,母親自學成才,女兒是藝術名門出身,前者周旋在家庭、親友鄰人間,後者則是在素質一致的受眾矚目中一步步成長。當二者都存在某些面向的自由與限制,結合時又意味著什麼?
母與女--在柏格曼的電影中,意味迷惑及毀滅。然而,我們是萬萬不樂見它只能是種零和關係。在《母女配對刺青》,那呈現為私人情感與公共視野的融合,畫廊是情感的收容所,也是大放異彩的舞台。法蘭西-麗絲與麗塔,都在藝術裡建構了與原生家庭平行存在的氏族,隱喻她們愛著的與深痛惡絕的人們。
對法蘭西-麗絲而言,舉辦雙人展是對母親遺產的守護。然而在展覽結束的那一刻,一切都不再相同。藝術家為本次展覽製作的壁畫會消失,將來於其他場所展出也不會是同一幅,母親留下的人偶,更不會以同樣的組合、形式展出。
法蘭西-麗絲說,這個展覽某個意義上是關於時間的。關於遺忘,關於逝去。就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一樣。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