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未來視覺實驗室」,自2020年推出「FUTURE VISION LAB」實驗展演計劃至今,能量持續運轉發酵。隨著移動式戶外穹頂劇場「DOME」多方升級,建立更完善配置的穹頂劇場,在2023臺灣文博會驚艷登場後,FUTURE VISION LAB 2023第二階段展演在秋冬之際,帶來融匯視覺實驗、聲場設計與表演藝術的感官饗宴,探尋科技與藝術的多重可能,共構未來的視覺想像。

精選國內外佳作集結:多元視覺風格體驗

展演中值得高度期待的「SAT Fest」單元,一共展映7件作品,首次與長期投入穹頂劇場展演的加拿大SAT科技藝術中心(Society for Arts and Technology,簡稱SAT)串連放映,邀集來自加拿大、德國、法國、美國等地的創作者,從微觀詩意、機械視覺,再到氣候變遷等議題多有討論,作品選輯風格多元,銳利的切角不失飽滿藝術想像。
其中莉迪亞・雅科諾夫斯基《導論:計量經濟學》(加拿大)將曲線從經濟學理論中解放出來,帶觀眾進入充滿生氣的數據宇宙中;塞巴斯蒂安・拉布魯尼和克萊門特・普泰格納《風信子・XYZ》(法國)透過微觀視角詩意地重新看見微小卻平凡的美好事物;張味迪、戈維璐、蘇少禹《星際》(美國)以機械視覺的多尺度發掘開啟藝術想像;馬爾滕・艾薩克・德希爾《蜂湧》(德國)呈現出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土地枯竭與破壞;弗朗西斯・阿代爾・麥肯齊《蘭花與蜜蜂》(加拿大)歌頌大自然的奧秘與生命的力量、大衛・加德納《奶奶的房子》(加拿大)傾訴著記憶和失智症的故事;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迷宮》(德國)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空間視覺衝擊。

光與影像:神話與科技藝術的交融創造
神話和科技並不相悖,在「徵件」單元中,藝術家持續探索類似題材,例如吳秉聖作品《靈魂的副翼:穹丘》,從神話、宇宙探勘、科技、自然、AI等子題中,提煉出以聲音與影像為主體的敘事;傑瑞米・歐里《EXO CORTEX 2.0》探討AI、機器人、催眠、數位景觀等奇幻經驗;楊・布勒的《原料》透過3D掃描自身形象,結合音像藝術呈現特殊的沉浸體感。
此外,還有3件文博會展期未曾曝光的全新作品,包括中國藝術家彭可透過《物質拓撲》探索物質尺度的建構,引發觀眾對不同維度事務相似性和混亂中規律的思考;知名法國藝術團體1024 architecture 以宇宙中的聲音為靈感呈現《Space XY》;非/密閉空間則帶來結合傳統符碼與當代即興能量流動的《殘骸奇聲》現場演出。
多元創作:開創未來藝術視野的奇幻之旅

「策劃邀請」單元,包括玖格設計作品《繁》將自然與秩序交織而成的無限可能,轉化為抽象的視覺美學,讓觀眾持續在沉浸影像中探索無窮的奧妙與規則;NANONANO的《narrative of landscape》描述地景敘事,當踏入那個充滿未知且殘破不堪的地景時,彷彿整個世界都變得靜謐起來,無法清晰辨別輪廓的遺跡在眼前展露出來。此外,也邀請過往曾在 DOME 展演的團隊,包含XTRUX╳晟、魏廷宇、莊禾、黃偉╳鄭道元及蔡奇宏,帶來多元類型的精選作品改製重現。
除播映的作品外,策劃團隊更特別跨界邀請表演藝術團隊「僻室」及「明日和合製作所」,窺看現場展演與沉浸影像互動的新嘗試。視覺衝擊未休,12月也將匯聚多位音像、影像藝術家,共同帶來精彩的「未來視覺派對」現場演出,並策劃影像工作坊、藝術家講座等活動。
FUTURE VISION LAB 2023 展演資訊
展期|2023.10.14 (Sat.) – 12.24 (Sun.)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東草坪
(節目均採事先索票入場,固定於每週一12:00開放次週週末的活動報名,透過臉書動態查詢https://reurl.cc/WvbYLy)
*本報導與「財團法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
▌整理報導:林圃君|資料/圖片提供:C-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