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窗外陌生人生活的深刻一瞥:她的照片提醒人們,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讓它與眾不同|cacao 可口

波特萊爾曾在詩歌《窗戶》中寫到「我們在陽光下看到的東西總是不如我們在窗玻璃後面看到的東西有趣。在那裡,黑暗或光明並存,生活正在演繹。它關於痛苦,也關乎夢想。」窗戶也是攝影師進行觀察與創作的得力來源,美國攝影師蓋爾·阿爾伯特·哈拉班(Gail Albert Halaban )拍下各城市陌生人家的後窗風景,將窗戶比作是人們熟知與未知之間的模糊地帶,是介於喧囂的城市與靜謐的私人生活之間的曖昧邊界。

她並不是唯一一個對窗戶如此著迷的人

攝影記者傑夫意外摔斷了腿,不得已在公寓內休養,儘管有看護和女友輪班照顧,困在輪椅上的他仍是百無聊賴,只能透過窗戶悄悄窺看左右鄰居的生活。以上出自希區考克在1954年的經典作《後窗》故事情節,多數鏡頭透過主角的公寓窗戶拍攝,設定三種視角:主角從室內向窗外看的場景、主角眼中看到的一切,以及主角的反應,交織出多層次的角色情境,更不能不提窗外的鄰居家景、設計,符合各戶的視覺氣息。

美國攝影師哈拉班從電影得到靈感,在2009年她的孩子剛剛出生,常常在夜裡吵鬧得讓她無法安寧,在她對街剛好有一家24小時營業的花店,就成了她漫漫長夜裡的唯一陪伴。這段經歷讓她對觀察窗外景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興奮地意識到在紐約你永遠不會孤獨。你所要做的就是看看你的窗外,因為那裡總有人在。」她每週為「窗外」為題的拍攝,拍下兩三張照片,直到累積到五十張時,她才認真得看待這個主題拍攝。為了拍到更豐富的窗外景色,她嘗試用各種方式結交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如在社群網站上物色新地方,或是到了某些去處給門衛留下自己的聯絡方式。不同於希區考克《後窗》式的偷窺行徑,哈拉班每次的拍攝,都會提前徵求拍攝對象的同意,並與其溝通具體的拍攝內容,她希望這樣可以讓原本陌生的鄰里關係更近一步,同時讓人們對她所呈現的都市孤獨有所思考。

2012年後,她開始前往巴黎、羅馬、義大利、伊斯坦堡、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多地進行景觀創作。許多看她的攝影書的人們也嚮往去那些城市,但對哈拉班來說,照片中有她喜歡的天空、光線和色彩,但這些照片並不是要闡述關於美麗的地方,雖然那可以算是替代生活的好方法,但與她拍攝的景觀本身無關。

關於她在框架內創作的內容時,她解釋說:我講求細緻,但我也喜歡攝影會出現那個神奇的意外。我會尋找最佳視野,但白天的光線並不是我最關心的問題,這幾乎就像導演在導一齣戲一樣,我喜歡現實來激勵我,所以我不會在公寓內做出太大改變。她在拍攝時從不故作玄虛,而是細緻地捕捉一個個簡單動人的故事,她舉例一些故事:她拍下了一個獨居老人,他的妻子在去世前懇求住在對面的鄰居要每天看看老人,看看有沒有按時起床,以確保他的安全,那麼這扇不起眼的的窗,就成了老人的生命之窗;還有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記錄了夏夜裡一家人三代同堂的美好景象。

雖然她會在拍攝後處理她的圖像,但她並不是修圖軟體的忠實粉絲,對她來說,照片的精神是在按下快門時創造出來的——那是每個人都在一起交流的時刻。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提供:Gail Albert Hala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