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產業裡當行銷,聽來是一份夢幻的工作,但要是把範圍限縮在紀錄片這個類型裡呢?可能有些人就會打退堂鼓了——紀錄片感覺就不像商業片那樣光鮮亮麗,再者,要怎麼給紀錄片找賣點?不是每部預備發行的作品都能剛好蹭到現實中的熱度呀。
以上的懷疑,施俞如可能都不會反對。然而,作為「Giloo紀實影音」的行銷總監,她的工作就是要打破一般人對紀錄片皆屬沉悶枯燥的成見,並將被吸引過來的目光,導向對特定議題更多層次的探索。「Giloo的品牌使命,是讓人們可以通過影片瞭解世界各地正在發生什麼事情。」而要達成這個任務,她說,首先你不能把這一行當成單純的電影業來看……。
職業欄填寫:影音平台行銷總監
我的名片上雖然寫著行銷總監,但我覺得自己更像偵探、發明家,做的是把無聊變有趣,把複雜變簡單的工作。因為行銷的本質,不會因為服務的對象是商業品牌,或「Giloo」這樣紀錄片導向的串流影音平台而改變,目標永遠是挖掘需求,以及讓消費者對品牌的核心價值有認同感。
在台灣,要想看到心儀的紀錄片,你不是得牢牢記住影展放映日期,就是要盯緊它在傳統院線的放映狀況,以防片商因為票房不理想提前下片,只要有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永遠失之交臂。而Giloo紀實影音的創立初衷,就是要解決觀看紀錄片很不容易這件事情。我們的創辦人,也是在紀錄片製作這個領域長年付出的蔣顯斌先生,在2017年觀察到線上串流平台的崛起後,便決定要以這樣的新興通路,挑戰傳統發行模式侷限。

紀錄片和商業片最不一樣的地方,它不是砸錢在媒體投廣告就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它需要口碑傳播、需要更多的操作。Giloo在成立的前兩三年因資源與能量有限力氣都用在網站、人力建置、選片,我們花尤其多的時間在討論品牌定位,如何在產品服務上作出跟其他平台不一樣的差異。我會說,我們更像是電影業結合科技業,注重產品的迭代。
打個比方,你打開Netfix或Spotify,頁面上會顯示某部電影與你的觀影習慣有多少比例相符,推薦你可能喜歡的節目或者是音樂,但我們認為,有固定欣賞紀錄片習慣的觀眾應該不會滿足於這種投餵的方式,Giloo的目標客群也明顯都是對議題感興趣的族群,也因此在我們的網站上有一個策展頁面,裡面分為名人策展、單位策展兩個單元,除最近由蛋堡、黃玠策畫線上影展,過去我們也曾邀請到孫松榮、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希望透過一般觀眾對名人都看些什麼東西的好奇心理,打破演算法控制,讓好的內容可以被更多人看見。

保持對電影、對議題的敏感度才可能跟消費者對話
在其他產業,行銷得對客戶產品知之甚詳才能提出策略,換作電影產業邏輯基本上一致,只是你的功課就變成要大量觀看電影,保持對電影的敏感度才可能跟消費者對話。我雖然是行銷總監,但公司是打團體戰,行銷團隊要幫忙選片,內容團隊也要一起想可以找哪些KOL或單位進行異業結盟和推廣。在此之外,還要持續關注國內外新聞,觀察社會動態和最新議題,否則就會離消費者市場越來越遠。
說穿了,在許多人眼中,紀錄片和枯燥無聊畫上等號,你只能試著從眾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去帶。如果說名人策展打的是粉絲們的好奇心,那麼擴充自己腦海中的片庫,則是讓你很快的舉一反三,如上個月蔚為一時話題的《非常律師禹英禑》,主角是名自閉症律師,那我就要備齊與自閉症相關的片子,如:沈可尚導演的《築巢人》與2018的韓國片《君哈的自閉星球》,並在推廣時用這部韓劇作為開場白。《非常律師》並沒有在我們平台上線,但它可以是一個鉤子,讓大家想深入了解,發現到原來世界上有那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我們的認知是那麼地狹小。也許當我們都不那麼自負的時候,這個世界可以變得好一點。

接下來Giloo平台的行銷重點會放在創作者的自我追尋,如《搖搖晃晃的人間》,內容是關於中國殘疾女詩人余秀華擺脫沒有感情的婚姻,追求自由、愛情、創作,我想這部分女性觀眾可能特別有共鳴。再來還有《法蘭克的B面人生》,《法蘭克》上映時因為太ㄎ一ㄤ太有戲劇性,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改編自真人真事。在《B面人生》裡你可以看到他在戴上頭罩成名前屢戰屢敗,卻始終沒懷疑自己、沒放棄創作的歷程,我看不到一半就哭得唏哩嘩啦,這個人的自信真的太難得了,即使他沒能以原本的模樣、人格出現在觀眾面前,那股執著還是非常勵志。

「職業欄填寫_」打破制式的訪問模式,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你認為的「生活」是什麼?
施俞如:生活是修行也是鏡子,每天工作、感情都要面對挫折,但最後問題還是回到自己,你選擇什麼方式面對困難、面對所有人,以及這個選擇對不對得起自己。雖然我的閱歷還不夠多,但也見過有人為了維繫名利而做出有違良心的事情。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就是我在面對生活時的核心價值與內在動力,我想盡可能地成為純粹、單純的人,不要有太多的雜質,這樣吸引到的人或許都會是良善的。
Q:工作之餘,私底下的真實生活樣貌是?
施俞如:平常工作要面對很多人、開很多會講很多話,雖然在當下我會滿懷熱情地去想要認識、瞭解釐清一個人,但回到家後就盡量不說話,而是練習跟自己對話,搞清楚我到底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我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好好吃飯睡覺,能夠專注地看一本書,並且要求自己只在固定時段使用社群媒體。
我雖然很都會,離不開城市給予的便利,但幸好身邊還是有自然派的朋友,我總會想辦法找時間跟他們相處,如果問私底下的真實樣貌,可能有一部分的我是無比嚮往大自然吧。
Q:生活中,哪一些物品是不可缺的?或什麼商品的愛好者?
施俞如:咖啡是不可或缺的物品,我有磨豆機和大量的咖啡豆庫存,每天都自己沖上兩三杯,另外我對黑膠電影原聲帶有種迷戀,除了本來就喜歡電影裡的音樂,黑膠像海報一樣的外殼包裝總讓我產生想收藏的衝動!
Q:怎麼樣的生活狀態是你最嚮往的?可以舉例嗎?
施俞如:還是好好吃飯睡覺。這對現在的我還是有點困難,很容易因為隔天要開會、要擬節目訪綱沒辦法入睡,因為一有靈感就想筆記下來。我覺得行銷也算創意工作,無時不刻都在思考怎麼讓大家都覺得你提出的東西很有趣,雖然自己是樂在其中,但嚮往的生活狀態還是好吃好睡,多接近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可以好好看完一本書。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黃國維|動態攝影:鍾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