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類世:人如其食的下一階段,喬瓦尼.基亞門蒂的《新陳代謝時代》|cacao 可口

世界上的飲食習慣千百種,有吃米飯的,有吃麵食的,茹毛飲血也有,但說起人類最大宗主食,非塑膠莫屬。

說得更精確一點,是你我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能包含塑膠微粒。這早已不是新聞,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在降解分裂後進入魚類貝類,以及人類的飲水。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19年的研究,我們平均每周吃下一張信用卡;2021年,義大利首度發現塑膠微粒出現在人類胎盤中,對胎兒將造成未知的危害。

人與其他生命形式攝入塑料微粒,並因體內的代謝而發生本質上的改變——「人如其食」已在新的層次上成為現實。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基亞門蒂 (Giovanni Chiamenti) 的展覽《新陳代謝時代》即是闡述此一現實,出現在《新陳代謝時代》,將是長期以有毒廢棄物為食,演化形成的生物的遺骸。

Photo via ArtNoble

作為一名新銳藝術家,喬瓦尼.基亞門蒂遊走於科幻和嚴謹的科學研究之間,他想像(或預言)的近未來,動物、植物、塑料,將在演化的過程中融為一體,這諷刺地歸功於生物適應汙染河應對惡劣環境的能力。

所謂未來生物的遺骸,是種混淆觀眾的方式,令人迷惑眼前的一切採用的究竟是微觀還是宏觀的視角,從而使不可預見的現實可能性浮現。在該展覽中,藝術家的概念以各種媒介呈現,裝置、錄像,以及使用合成纖維、陶瓷製成的雕塑,將長時間才能檢證的預言壓縮成具體的形式。基亞門蒂的藝術實踐,涉及地質學、生物學、生物技術,其目的是超越人類世,並為人與自然、物種的共存提出替代範式,也因此與當前背景取得關聯性。

Photo via Collater.al
Photo via Art Viewer
Photo via Collater.al

然而,對《新陳代謝時代》的觀眾而言,他們認知更可能停留在對塑料危機的認識。藝術家確實提供環境危機相關訊息,但「超越人類世」云云,也許棋差一著。當然,提出解決方案不是藝術家的任務,將思想形象化,引發臆測,才是藝術在意識形態領域扮演的角色。

但對於環境危機,我們恐怕有太多邀請觀眾思考、意識危機的作品了。藝術在變革的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發揮多大作用。於是我們回到了那個古老的問題:藝術的功能是什麼?藝術能在更積極的意義上,吸引觀眾加入實踐嗎?也許這不僅僅是藝術是否必須跨出博物館、跨出藝廊的問題,而是其定義也需要跟著發生典範轉移。在這層意義上,喬瓦尼.基亞門蒂的作品反而在作品以外的層面提供了思考的途徑,藝術將在文化、歷史、環境發生巨變的時代,演化出它的新本質。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