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插畫創作,我通常都站在主角的角度出發—林柏廷|cacao 可口雜誌

「一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設定太遠的目標,先從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開始,讓自己生活穩定再來談創作,這樣你的作品才不會像是被逼出來的。」 林柏廷的創作從立志當插畫家的第一個念想,從擔任美編助理開始,接著製作出版社出書所需的配圖插畫。因為兒子出生而開始創作與兒子年齡層適宜閱讀的內容,再到兒子慢慢長大,用繪本包覆一個個大小人生課題。這一路以來的創作歷程, 林柏廷相當務實,當時他給自己的目標是投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因為「沒有作品,就不會前進」是他在創作初始上的核心動能。

近二十年的插畫家職業,依舊喜歡手繪觸感的林柏廷

來到林柏廷住家兼工作室的家中,在牆上四處上看到各種不同風格類型的手稿,其中一張還是手部素描練習,他笑說自己到現在都還是在打基礎,在練習創作過程中他也會給自己一定的時間限制再進行繪製,因為這樣才能不斷地進步。看著林柏廷即將滿 20 年的插畫家生涯,讓人意識到一位職業插畫家的過程需要很大量時間及作品累積,對於這個職業的追求、風格的建立、與廠商(他人)合作的溝通、處理合作的行政事宜,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愛與陪伴等等。創作需要願意花時間蹲低培養能量,大量練習並調整自己優化作品的生成,最後才能成為大家心中那個光鮮亮麗的插畫家,即便是創作至今的第 17 個年頭,林柏廷也沒有一天停止過繪畫練習,以這樣的精神繼續創作直到不能畫的那天。

林柏廷充滿復古與巧思的工作室一角

剛結束在「2019新光三越兒童藝術季 x Scholastic100週年」參展的林柏廷,聊起高中是美工科的他一心想成為插畫家,退伍之後他有機會應徵出版社的插畫家職缺時,出版社的人看了他的作品只跟他說:「這種圖,別開玩笑了!」於是他從美編助理開始做起,以助理的角度了解插畫家與出版社配合的過程中吸收學習,主動爭取畫插畫的機會並且樂意接受改稿。

「一開始當然也會很挫折,是因為有一次跟幾米老師有機會合作,他說『要把戰線拉長不用急,一直畫到別人認識你為止』,後來我就很常跟責任編輯或美術指導說,你就盡量改,改得越多我就學的越多,我想要變得更好就必須要聽一些別人的建議或指導,只關在自己的世界是不會變好的。」面對一旁在側錄的鏡頭有點害羞的林柏廷,說這段話的時候卻相當堅定。

於是林柏廷開始大量的練習、接工作、改稿重畫再畫不斷地累積相關經驗,一開始從單一張圖配合,接著是與文字創作相關的內容合作進行繪本插畫繪製,再到自己架構故事獨立繪製完成一本本優質的原創繪本,各類型的故事豐富,讓人忍不住好奇他的創作靈感及動力來源。

Image result for 一起去動物園 林柏廷
《一起去動物園》書封 圖片來源:林柏廷

《一起去動物園》是一本述說著手足情感及生命教育的繪本,於去年榮獲 2018 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圖文皆由林柏廷繪製創作。作品的色調、角色及故事都可見明亮與歡樂的氣息,原以為是一個給小朋友閱讀的溫馨快樂故事,深入讀下去之後才了解《一起去動物園》不僅是給孩童閱讀的繪本,而是用繪本的形式溫柔包覆著一個各年齡層都會面對的生命議題。

林柏廷笑著說,很多的創作靈感都是來自兒子,出社會幾年後兒子來到林柏廷的世界裡,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有一天大了,轉頭問他爸爸不是畫插畫的嗎,怎麼都沒有自己的書呢?所以林柏廷下定了決心,兒子的第一本繪本一定要是他的創作。有了兒子後的生活環環相扣影響了林柏廷的創作內容。因為與孩子相處過程而有的靈感,讓人接著想問到林柏廷的創作當下是以讀者的角度還是創作者本身出發時,他給了出乎意料的答案帶著微笑堅定地說:「我通常都站在主角的角度出發。」

拿《一起去動物園》來說,這本繪本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有一天早上賴床遲遲不肯離開被褥的林柏廷,因為睡意貪戀不起閉著眼睛想像要是可以一直躺著就好了,想著想著腦海裡就浮出了這段話「會不會有一個人,他的生活起居總總都在床上呢?」假想一個人躺著生活的畫面,從此他便開始延伸躺在床上的主角心境,林柏廷說:「要是你無法設身處地的站在主角(演員本身)的角度出發,故事的氛圍就很難感動到他人,接著我的思路才會是往故事背景(編劇跟導演)及環境架構(美術)等等延伸,一步一步完成繪本創作。」

一天一手稿自由創作繪製,是林柏廷給自己不斷向前的目標

林柏廷最為人熟知的,是他的「猴小孩」系列。猴小孩系列的三本繪本靈感皆來自他與兒子相處的日常生活,台語說『猴囝仔』,是形容孩子很頑皮的意思,所以林柏廷就直接把故事角色畫成猴子的形象,透過與猴小孩相處的過程,「我愛猴小孩」、「我自己可以」、「地瓜發芽了」三本繪本敘述的內容,是從孩子由自身觀點出發、與父母相處再到與他人社會三個層次的創作,用繪本帶出「相互陪伴」的人生課題。

2014 年小魯出版社的執行長在宜蘭市集巧遇了林柏廷,當下兩個人聊了很多跟食安相關的議題,身為父母的角色對於孩子的健康及成長一向是不落人後的,擔心孩子們在吃東西時一個不注意把不可以吃的東西一股腦地都往嘴裡塞,因而有了繪本「這個可以吃嗎」的雛形,這樣的一本繪本,也能讓人們仔細思考,其實很多我們吃慣的食物,你可以吃,但是別人不一定能吃,藉由大人引導孩子閱讀認識什麼東西可以吃的過程,去反思現代環境的食安議題。

《這個可以吃嗎?》繪本封面

▌可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