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2019年執行以來深獲各界好評,更於日前獲得日本設計大獎2020年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大獎,擊敗其他4000餘件作品,獲得評審團高度讚譽:「在出生率下降及學校設施老舊的背景下,在有限的預算內為學校師生實現有意義且易於使用的設計,該計畫具廣泛的智能性,包括美觀和設計。隨著新課綱的修訂,師生與設計團隊共同參與新的設計內容,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教育機會,值得日本參考。」
台灣設計研究院團隊發現,雖然台灣校園各有特色,但因建築本體老舊,無法符合現在孩子教育與成長的需求,於是藉由設計的導入,期待讓美感深植孩子心中;今年「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共分為五大類別,有針對改造班級或各科教室的「特色教室」、創造更靈活的魔術空間「機能收納」、改善原有設計不良的「指標及空間翻轉」、因學生人數逐年減少而出現的「閒置空間再造」,讓空間因融入校園中每個成員的學習與生活,進而達成有意義的存在。
══下列為精彩的案例分享══
學校:台南市台南女中|設計團隊:曉房子設計+許晃銘建築師事務所


台南女中改造國語文演說訓練兼桌遊社團活動的教室。它原本為舞蹈教室,缺乏收納規劃,除了整面的落地鏡和木地板外,只有笨重的兩個鐵櫃及新購入、卻不符需求的桌椅:桌子邊緣凸起不平整,椅子則是笨重又夾手。
設計團隊改用可自由收納、組合的桌體與板凳,並加上牆面上的洞洞板收納櫃,大幅增加教室收納和展示功能;此外,將色調老氣的木地板拆除,還原底下的抿石子地板,呈現沉穩的氛圍,加以活潑的檸檬黃色彩的鋪陳,在天、地、壁加上連貫的明亮線條,製造光影的意象,讓教室清新有朝氣,展現桌遊與國文演說的樂趣。
學校:南投縣富功國小|設計團隊:形構設計


富功國小在921大地震後重建,教室採開放式、無門的空間設計,以走廊串聯3間教室。然而3間教室上課時除了會互相干擾,學生缺乏收納個人物品的地方,且硬體未妥善維護。
設計團隊進場後,先強化整體空間的收納,為學生規劃個人書包櫃,另在教室後方導入結合洞洞板的櫃體,由使用者自行增加掛勾、收納盒甚至展示海報,大幅增加教室空間應用的靈活度。而原本年久失修的學習角落在經過重新設計後,擴大範圍到整條走廊,加入植栽與可活動式座椅,讓學生能夠有更自由學習及輕鬆有趣的活動的共享區域。
學校:高雄市溪寮國小|設計團隊:任室設計


溪寮國小的烹飪教室,行進動線紊亂,使用習慣不佳,長久以來隨意堆放在檯面的烹飪用具缺乏妥善的整理與擺放,讓空間問題更顯沉重。以及相鄰的教師準備室使用率甚低,僅讓老師於備課期間使用,且隔絕了孩子與教師的互動機會,在空間利用上過於浪費。
設計團隊以紅磚砌成的烹調中島,突顯在地傳統的火灶意象,並在改造設計中導入複合材質:以抿石子製作檯面,將稻穗混入壁面塗料,增加觸感的多元性以刺激學生的觀察力。並依教學需求重新規劃並定義收納區域,配合烹飪教學的步驟重新設計動線,引導使用者養成良好的收納行為與使用習慣。
學校:臺中市豐東國中|設計團隊:米索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豐東國中的角力館,隨著體育班的取消而變成了閒置空間,在距離角力館不遠處的另一棟建築則有一個半戶外的圓形舞台,學校一直希望,能把這兩個端點串聯起來,使得校園活動能夠動靜結合。
設計團隊構思許久,決定將角力館面向圓形舞台區的牆面打開,以延伸平台由室內向室外串連起圓形舞台與角力館,形成豐東校園內的展演廊帶。此外,拆除角力館的天花層板結構,重現該建築特有的折板天花美感,搭配上燈光設計,改造老舊形象,成為學校重要活動的舉辦場地,並搖身一變成為學生課後最喜愛的聚會場所。
學校:台南市善化國中|設計團隊:山川設計


善化國中跟很多其他學校一樣,有著一間老舊、且使用率不高的階梯視聽教室,只在教師開會及每年會考前的晚自習期間,才會有人想到它的存在。
由於教室的階梯是水泥結構,在有限的經費下無法拆除,於是設計團隊將這樣的結構轉化成多層次的平台,作為新的座位設計;在平台下打造隱藏式收納櫃,為空間營造俐落與乾淨的整體感。整體氛圍,也因藍色的牆面及牆面的灰色調軟裝,搭配木質矮桌,而顯得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