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結束大流行,除了疫苗和檢測,還有五個要素能協助我們回復正常生活|cacao 可口雜誌

在過去一年中,全球COVID-19病例達到1.64億,死亡人數達到340萬以上。儘管新增病例與死亡數字仍在上升,但在某些地方,解封卻非遙不可及,不只是糊里糊塗的狂人囈語。當然,這裡指的是那些超過40%的人口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的國家和地區。要想真正結束大流行,必須全球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你沒看錯,健康危機就是經濟危機)對此訂出如下的具體目標:至2021年底,每個國家須為至少40%的人口接種疫苗,到2022年上半年,至少為60%的人口接種,密切追蹤疫苗是否存在實際效益低於預期的風險,此外,亦須厲行普篩、維持治療藥物庫存,並在疫苗覆蓋率較低的地區實施相關公共衛生措施。

如此一來,人類社會才有可能回到相對正常的狀態。是,不能期待撲滅天花的歷史在本次危機中重演。病毒仍在持續進化中(如出現在英國的B.1.1.7,以及目前正於印度爆發的B.1.617 ),而傳染病專家普遍認為,它將和其他季節性呼吸道病毒相仿,很可能於冬天再次猖獗。鑒於群體免疫難以寄望(實際上,我們依然無法確定群體中須有多少比例對傳染病獲得免疫力,才能達到此結果),一切都取決於人們的作為。不因健忘而拒絕採取預防措施,如口罩,社交距離,在風險最小的情況下進行日常活動。當然,疫苗仍是扭轉局面的關鍵,但它不能獨立運作,仍需要其他五個要素配合——否則,我們難以遠離這場夢靨。

1. 確定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

專家們認為,疫苗的免疫力至少須維持6個月以上,但具體是多長時間仍不能確定。釐清這點對長期控制傳染病至關重要,以及時追加疫苗接種(booster shots)。

2. 擴大基因測序(genetic sequencing)

在過去幾個月裡,全球疫苗接種工作一直在和變種病毒進行賽跑。眾所周知,變種病毒有可能降低疫苗的保護效果,而通過密切追蹤病例,對檢測呈陽性的患者的基因樣本進行測序,監測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時的變化,便能瞭解病毒是否出現任何突變,有無發生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即疫苗無法提供其所針對的病原體的免疫力)的情況。

3.普及家庭檢測套組

儘管由受過訓練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進行檢測是最好的,但家庭檢測套組的好處是ㄧ般民眾可以到藥局購買,並且能夠在家中操作,不僅能增加檢測率,也能減輕醫療人員和實驗室的負擔。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授權的Ellume家庭檢測套組為例(Ellume COVID-19 Home Test),使用者可以自行採取鼻拭子樣本,並通過分析儀與應用程式解讀數據,約可在20分鐘後得出結果,並提供給衛生部門。

4. 增加治療方案

如瑞德西韋(remdesivir)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能夠顯著改善臨床康復率,並能降低死亡風險62%。然而,提出並研究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案仍有必要,以避免重蹈奎寧(於去年曾被認證為治療COVID-19的處方藥,後被證實無效)或川普牌清潔劑的覆轍。友情提醒,不要相信誇大效果的中藥。

5. 改變我們對疾病的認知與觀念

如前所言,控制傳染病的關鍵,在於最基本的感染預防措施,然而人們經歷長期緊繃後,一旦接種過疫苗便很容易鬆懈下來,甚至讓自己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之中。大流行從來都不只是傳染病,也是心理,文化和政治事件,戴好口罩、保持距離、改善通風、經常洗手,無論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此外,社會上關於就業、求學的規定也應調整。當我們試圖中斷傳染鏈,卻仍有生病的人為了時薪而出門上班,這是無比荒謬的。

以上的五點措施雖然無法完全阻絕病毒,不過在以接種疫苗,並有效提升群體免疫力為前提下,仍有助於我們回到正常作息。不幸的是,新冠病毒很可能不會絕跡,而變成流感一般的存在,但在此時此刻,它的威脅性遠較流感為甚。一天傳播率沒法降低,我們就一天無法擁抱生活。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