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五時噴個酒精、再量個體溫吧!11種跡象,你可能因為病毒大流行而患上健康焦慮症|cacao 可口雜誌

在大流行期間,影響我們健康的不只有病毒,還包括過分擔驚受怕的情緒。戴口罩沒錯,外出時酒精隨身沒錯,關心傳染病的趨勢也沒有錯,但持續而過度的壓力,卻可能演變成心理健康問題,而網路上俯拾即是統計數據和圖表亦是火上添油。某種意義上,新冠病毒正通故多種渠道將恐懼植入人們心中,海量的資訊更讓人感到無助,對生活失去控制感。加總起來,便是焦慮。

在最近一個月裡,你是否非理性、強迫症似的關注健康狀況?當你的對手是COVID-19時,戒慎警惕不是壞事,但警惕和對疾病產生痴迷與不理智的恐懼是兩回事。如果它們干擾了你的思考,日常活動或睡眠,你就可能是健康焦慮(Health Anxiety)的受害者。你可以通過以下11種跡象,自我檢測有無相關狀況,我們同時也會附上改善問題的建議!

gif image via Qieer Wang

1. 你太過於在乎有關COVID-19的一切,以至於難以集中注意力

美國佩柏戴恩大學( Pepperdine University)教授,臨床和神經心理學家Judy Ho指出,如果你腦袋中總是在充斥著被感染的恐懼,或者任何與健康有關的想法,那就意味著傳染病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不過,只要通過簡單的認知行為治療法,就能輕易地將你的思想從憂慮中解放出來,「阻斷憂慮的方法就是打破你的思考,即使只中斷幾分鐘,也能協助你擺脫那個負面的循環。」她說。當你注意到某一觀念反覆出現,且帶有主觀的被強迫感時,請用「停止」一詞中斷想法,然後做任何你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聽歌、閱讀、打電話、打理家中的某一個區塊都是好方法。

2. 你總是把話題扯到健康狀況或COVID-19上

我們不可能對外界發生的事情無知無感,但如果你發現所有話題都圍繞著新冠病毒轉,那可能就意味著焦慮。紐約大學兼職教授、執業心理學家Chloe Greenbaum建議,如果向避免這種情形,可以在對話開始前開誠布公,表明自己想減少對病毒危機的關注,並主動要求迴避相關問題。別誤會,你可以作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為他們擔憂解悶,不過,一旦觸發了你自己的精神焦慮,你就必須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3. 你總是盯著有關COVID-19的相關新聞或健康資訊不放

資訊就和食物一樣,挑有營養有益健康的入口就好。新聞可以讓你瞭解最新的安全預防措施,但無止無盡的資訊更新轟炸只會造成健康焦慮。調整你閱聽新聞的數量和類型,一天看一兩次就可以了。

4. 睡不好

因為壓力而失眠很正常,但如果你在大流行期間失眠的更加頻繁,甚至開始做以疫情為主題的夢,那就有問題了--夢境反映了你對個人安全、健康的恐懼。臨床心理健康咨詢師Melissa Giuttari建議你寫下你的憂慮以及夢境內容,並評估其可能性或現實性,藉此辨別那樣的擔憂是否理智。以上步驟也可以尋求支持你的人或治療師加以協助。

5. 足不出戶

即使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你仍抗拒有助於緩解壓力的活動,甚至連外出散步也不肯?當你身體健康,且做足一切預防措施,卻依然把自己鎖在家裡時,那可能代表你沉迷於災難性思維,這是焦慮症的典型症狀,然而「逃避」念頭所帶來的解脫感,只會強化你的焦慮。沒法一次到位也無所謂,你可以通過到信箱取信,走到住處外的路口,等零碎的小步驟來改善這種狀況。

gif image via Qieer Wang

6. 就算檢測為陰性也不能讓你放心

要是你覺得身上有些不對勁,幾次檢測結果卻都呈現陰性,要是你一連做過幾次檢測,結果皆呈陰性卻依舊無法放心,那就是焦慮症的跡象。儘管在這個時候,你還是有可能感受到身體不適,但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檢測,而是與治療師進行談話療法(Talk Therapy),那或許有助於減輕症狀。

7. 把每個小傷小痛都歸因給COVID-19

當身邊所有人都在談論傳染病時,人們很容易會把壓力性頭痛和病毒做連結。然而,新冠肺炎的症狀也可能歸因於其他疾病。下一次你認為咳嗽或噴嚏是因為COVID-19引起時,請中斷,並重新引導你的想法,試著回想你自己為了預防感染而做了多少準備。當你認識到驅動負面想法的是對於生病,或失去控制的恐懼時,你就能用具體事實來挑戰它。

8. 擔心每個人都是帶原者

不是每一次互動都會導致新冠病毒傳播。但如果對感染的恐懼讓你不敢參加安全的活動,請謹記,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適當地和其他人待在一起,對你的情緒健康有好處。

9. 你把酒精或洗手液當命

當你拼命地為自己的手部,或任何可觸及的事物消毒時,你可能過度謹慎了,要是實在抗拒不了過度消毒的誘惑時,請找心理健康專家聊聊。衛生固然重要,但當你已經採取了適當的預防措施時,再多的行動也只是表明你根本不信任專家——你需要解決的是焦慮問題。

10. 你相信你愛的每個人都會死於病毒

當你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度擔心,很自然會有亂七八糟的聯想。COVID-19有可能導致重症與死亡。謹記,有可能。既然只是可能,那為什麼要假想最壞的狀況已經發生呢?婚姻與家庭治療師Dana McNeil指出,這是用不必要的痛苦懲罰自己。面對潛在不安的局面,憂慮是兩面刃——你會因此保有高度的警覺性,卻也可能因為設想太多災難性後果,而失去行動力。

11. 你抗拒所有的醫療護理行為

當一個人對潛在的健康問題有強烈的恐懼時,他們可能出於害怕被診斷出嚴重疾病,而逃避檢查,或乾脆放醫生鴿子。不過,當你為某個健康問題煩心時,向醫生諮詢總好一個人悶著頭想。當事關健康時,無知並不是福氣。

無論你的狀況屬於以上跡象的其中任何一點,請立即向心理健康專家求助,讓治療師根據具體狀況調整應對療法。沒有人知道大流行將在什麼時間點結束,但至少,別在過分的焦慮中渡過這難熬的時刻。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Eric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