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辭典(The Collins Dictionary)總結2019年關鍵詞,其中「希望龐克」(Hopepunk)通常是用來形容:在逆境中追求積極正面目標的文學和藝術方面的運動。我們所知道的龐克,始於1970年代,興起於英美的無產階級間。龐克的核心就是反叛和不被馴服。「希望龐克」一詞,延續反抗的精神,多了真善美的信念。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保持希望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信念。

「希望龐克」一詞,是美國科幻作家亞歷山德拉·羅蘭德(Alexandra Rowland),在2017年7月Tumblr發表中提出:「 嚴峻黑暗(grimdark)的對立面是希望龐克。」(The opposite of grimdark is hopepunk)。
「嚴峻黑暗」是主張人性本惡,將反烏托邦視為一種絕對正義,甚至反抗的手段以暗黑殘酷的境界呈現的一種風格手法,如時下正在流行的不少美劇《權力的遊戲》、《陰屍路》或《絕命毒師》都屬於這類殘酷無情的黑暗。
黑暗從來是站在光的反面,如DC宇宙的小丑和蝙蝠俠,尤其在諾蘭的《黑暗騎士》片裡更像是一體兩面的形象,一個追求混亂無序的暗黑深淵,絕不相信存在意義和真理;一個則是捍衛秩序,但隱於黑暗的正義。但其實隱含了這樣一個訊息:沒有小丑這樣一個絕對黑暗的空想主義者,也就沒有完整的蝙蝠俠。他們某種程度上構成的就是一種反抗的龐克,但終究不是構建一種理想世界,接受暗黑生於暗黑,才是蝙蝠俠的使命。相比起來,希望龐克可能更像超人。和蝙蝠俠一樣都是超級英雄,但超人的做事方式完全不同,即便他們都在攻擊邪惡,但超人更多是在這個過程中挽救生命和看向希望。
希望龐克一反過去大家對於龐克的既定印象:總是憤怒的、虛無、無可救藥地。羅蘭德認為希望龐克並不意味著正能量和善良就是絕對理想化,反抗方式也並不是柔軟無力的。它是虛無主義的解毒劑,站在悲慘和暴力包裝的反烏托邦風格的對立面。有些人以反抗黑暗而獲勝,但有另外一種人,選擇仍然雙手抓住世界上最美好的希望,眼睛注視著黑暗。希望龐克就是這樣的人,如美劇《使女的故事》主角周邊的世界是污濁骯髒的深淵,她的方式並不是冷眼觀看保持沉默,相反的,她是一種積極抵抗壓迫的形象。

這種溫和和善良方式並不是軟弱的,這需要更強大的力量和發聲。周旋於複雜可怕的世界,但並不意味著要憤世嫉俗,或以虛無主義清醒自居。要相信並有能力在這樣的世界中追求真善美。
希望龐克是那些依舊積極堅守在自己信念裡的人,更需要真誠和勇氣去反抗,他同樣是反抗不公,但回應的姿態不同,如甘地、馬丁路德.金恩或是約翰藍儂,他們以溫柔的美學結合混亂的革命告訴我們,希望龐克並不是簡單粗暴的正能量形象呈現,而是更艱難更富有力量活著的一群現實主義者。希望龐克的出現,同樣是跟站在虛無和荒誕對立面的存在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羅蘭德最初構想「希望龐克」是在她科幻想像中的世界,如今在許多論壇中得到廣泛共享和討論,並且有其他作家也開始將自己的作品定義為希望龐克,成為文學界一股真正的力量。希望龐克成為抵抗當今喪文化的積極參考,那就是不再把憤世忌俗與玩世不恭當成是面對現狀的方式,而是選擇清醒地對抗,就像一個篤定希望信念的戰士。
▌可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