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給你一塊石頭:堀川紀夫的郵件藝術《信濃川計劃:11》|cacao 可口

1969 年 7 月 ,堀川紀夫(Horikawa Michio)帶著他的美術課學生步去到信濃川採集石頭,藝術家在 11 塊石頭上蓋章署名,用鐵絲綑紮後便帶往郵局郵寄。石頭所附上的地址都屬於某位藝術家或評論人,其中也包括堀川紀夫本人。

堀川紀夫大概是這個世界上除派大星之外,唯一會珍而重之將石頭託付給人的傢伙了,這樣的舉動即使冠上郵件藝術(Mail art)都令人感到困惑。然而,藝術家選擇進行此項計畫的時間點卻使此舉與眾不同。就在同一年,阿波羅 11 號載著人類首次登月,堀川紀夫在採集石頭的同時,也將收音機擺在河岸上,收音機裡播報的正是阿姆斯壯在月球上採集石頭的現場轉播,堀川紀夫並將阿姆斯壯行動的日期、時間紀錄在郵票及信籤上。這個名為《信濃川計劃:11》(The Shinano River Plan: 11)的藝術計畫,是堀川紀夫藝術生涯的起點,也是他的《寄石郵件藝術》(Mail Art by Sending Stones)系列的第一步。

關於《寄石郵件藝術》的靈感來源,也涉及了堀川紀夫的個人煩惱。在阿波羅 11 號登月前幾週,藝術家正深受尿路結石所苦,以至於對任何與石頭有關的消息都特別敏感。受困在病床上的身體,除想像月球上的石頭、地球上的石頭及體內的石頭,什麼也不能做。Photo via Kunsthaus Dresden

對於堀川紀夫而言,藝術的發生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物質只是適如其份的道具。《信濃川計劃:11》中石頭雖然佔有一席之地,但它充其量是壓艙物,只是船艦為了穩定重心的必需品,與藝術並沒有直接關係。「即使人類站上了月球,從月球帶回石頭,宇宙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唯一變化的是人類的思維。」

物質的轉移改變了人與宇宙的關係,也改變了人與居住星球的關係。要知道,那可是1969 年,美蘇間的太空軍備競賽讓人們拋棄古老田園詩的幻想,越戰打的如火如荼,世界的未來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藝術家想藉《信濃川計劃:11》質問,當世界上的紛擾已如此之多,人們為何還那麼耽溺於外太空幻想?我們生活的大地就算沒比非宜居行星重要,至少是平等的吧?

Photo via Kunsthaus Dresden

阿波羅計劃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又進行六次發射任務,每一回堀川紀夫都會出發蒐集並寄送石頭,試圖用他所能接觸到的地球物質與該計劃進行某種意義上的對話及結合。在《信濃川計劃:12》中,在阿波羅 12 號執行任務期間,他將 12 塊石頭分成兩半,一半用於郵寄,另一半則回到信濃川河床上,是藝術家將他對物質的思考表現得更露骨些,究竟石頭在這系列的作品中是否經歷藝術手段改造?他們到底是藝術品還是一般的石頭?值得一提的是,在代表阿波羅 13 號任務的《信濃川計劃: 13》中的其中一塊石頭,堀川紀夫寄給了當時的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作為耶誕禮物及反戰訊息,據悉,該塊石頭目前仍存放於尼克森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中(不帶文字訊息,當然)。

Photo via The Warehouse Dallas

今日回看堀川紀夫於六零年代晚期的創作,你會感覺到他似乎預見了幾十年後的未來。2019年美國太空軍確立為獨立機構,逐步朝更具戰略性的軍事力量邁進,馬斯克、貝佐斯等人一心想送人類——抱歉,用詞不精準,是送億萬富翁上太空旅行,商業鉅子給我們描繪了太空歌劇版的烏托邦未來,卻忘了人類社會的一切不平等,並不會因為浩瀚無垠的宇宙而消失。

的確,像《王立宇宙軍》那樣的科幻作品,鼓勵人們即使現世苟且也該懷有信仰及對技術發展的樂觀,但地球就是人類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我們如何在此生活?我們情願平等對待彼此,還是享有特權?也許太空探索正成為流行的時代,你我該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關注我們的星球,正如同人性,始終是一切科學幻想的真正主角。

▌企畫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