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人更愛看恐怖片:恐怖片提供了被社會允許的途徑,來發洩你的焦慮|cacao 可口雜誌

2020年恐怖片《隱形人》(In The Invisible Man)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第五名,甚至串流媒體統計,去年恐怖片躍升最受歡迎的片型。在被現實疫情恐怖折磨的一年裡,為什麼許多人選擇逃離到充滿虛構恐怖的世界中去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更加焦慮了。看恐怖片得以解焦慮嗎?在心理研究這些恐怖片迷的典型特徵中,可能會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深入了解這個奇特的現象。

心理資料庫PsyArXiv,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八百多部恐怖片的情節關鍵詞,並且比對了Facebook上近一百萬的讚,結果發現愛看恐怖片的人更容易神經質。在數據庫的所有電影中,關鍵字為精神疾病、鬼怪、連環殺手和神經錯亂等的電影,最能引發影迷的神經質。同樣地,如果電影情節緊張刺激,能激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影迷也會變得高度神經質。

恐怖片通常都是圍繞某種鬼怪展開,正是鬼怪帶來的恐懼,激發了觀眾的害怕和焦慮。這就是恐怖片的目的所在。電影情節處處充滿這種恐怖的畫面,因此觀眾會被恐懼心理帶入到情節當中去。一般來說,人類會關注威脅的傾向,這種傾向在很小的年紀就會出現。這種威脅感不光會吸引我們的視覺,還會影響其他認知領域,包括記憶、學習和資訊的社會傳遞。這種傾向之所以存在,有一個很充分的理由:它使得我們的祖先得以存活。龐大神經系統的作用之一,是對環境中存在的威脅保持警惕,並確定最佳應對方案。而這一點大大提高了動物的生存率,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因為這個神經系統,人的注意力首先會被威脅吸引,而威脅正是恐怖片的核心所在,因此恐怖片尤其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

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1981年出版的半自傳作品《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中寫道,當恐怖小說作者能寫出他所說的「驚悚」(the terror)時,那他就成功了。
「驚悚」和嚇一跳,或是看到鬼之後的不適感不一樣,它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恐懼感,也是導演或編劇希望製造的不安和懸念。它讓你一直神經緊張,提心吊膽,因為你的想像力已經完全打開,並且在下一個高潮來臨前無限幻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photo via 電影《鬼店》

你的掌控感越強(無論這種感覺是真是假),就越不會激發大腦對恐懼的反應,越能減少焦慮。

恐怖片圈中一種流傳已久的說法:焦慮的人有時喜歡看容易產生焦慮的電影。但是,為什麼一個感到焦慮的人,會想去看一部只會讓人覺得恐怖的電影呢?因為焦慮的人更加容易投入,他們會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看,警惕著下一秒會出現什麼可怕的東西。這種因為電影懸念而提高的警覺性,反過來可能會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影片的沉浸感。

焦慮最讓人不安的一點是對現實的失控感,無論是無法把控焦慮來源,或是無法把控對焦慮感的反應。有充足的證據表明,缺乏對壓力源的控制會產生負面影響。恐懼通過轉移你的焦慮源頭,提供了這種掌控感。一旦注意力集中在虛擬世界的恐懼上,完全投入到情節中去,你的焦慮源頭就變了。這時你緊張感完全來自於螢幕上的那個鬼怪、恐怖的事情上。重要的是,在看恐怖片時,是你主動選擇了焦慮,而非焦慮變成了某種讓你無法掌控的東西。

在現實世界中,表達自己的高度焦慮是一件難以開口的事。因此,你可能會無法正確應對焦慮,比如封閉自己的感情,而這樣做只會加劇焦慮;但在虛擬的恐怖世界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是正常的,即便你尖叫也沒有人覺得奇怪。你能控制自己害怕的程度,因為電影是虛構的,看到恐怖情節時,你可以遮住眼睛或開著燈看,或者和朋友一起看都會減少恐懼。這種能夠控制自己感受的能力正是看恐怖片的魅力所在。研究認為,人們確實會通過調節自己的恐懼感,來獲得最大化的愉悅。

電影《異星入境》片段

恭喜你喜歡看世界末日電影!

串流平台對用戶的調查發現,喜歡世界末日題材的人,他們對第二波新冠疫情更加有心理準備。換句話說,喜歡看虛構恐怖片的人,似乎更能應對現實中的可怕事件。恐怖片提供了一種認知模擬,讓人們能夠在安全範圍內體驗恐懼,在虛擬恐怖的認知場中,人們可以知道不同類型的恐怖場面是什麼樣的,會帶來什麼感受。也因為通過體驗虛擬世界,人們能夠感受不同的情緒,實踐不同的行為策略,而這些可能會適用於其他壓力或恐懼的情況。

恐怖片的類型有很多種,不一定是血腥暴力的,也能是心理驚悚的,到這幾年很熱門的殭屍片。當然,這並非對所有人都有用,不過,如果你感到焦慮,想要逃離一下現實,或許能在虛構的恐怖世界中讓你發洩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