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心理學發現的10個黑暗人性|cacao 可口雜誌

人類雖不夠完美,但本質上是和藹可親、通情達理的,但基於種種證據,我們發現了10個人性中的黑暗和不光彩之處,這樣的結果讓人有些沮喪,但是千萬不要太沮喪,大部分的人已擺脫人類天性中的一些低劣本能,或偶而一閃而過的小惡魔。只有承認並去了解我們的缺點,我們才更能成功地克服它們。

1.我們把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看得低人一等

某項腦部掃描研究就是這種公然的「去人性化」(dehumanisation, 認為對方不具備人性和理性等人類特質。意思就是不把對方當人看)的顯著例子。該研究發現,一小群學生在看無家可歸者或吸毒者的照片時,腦中與思考人類有關的神經活動較少,相比之下,如果照片裡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相關的神經活動則較活躍。另一項研究表明,反對阿拉伯裔移民的人傾向於認為阿拉伯人的進化程度低於平均水平;還有其他一些實例表明,年輕人不把老年人當人看;無論男女,都不把醉酒女人當人看。更重要的是,這種去人性化的傾向很早就存在了,年僅5歲的孩子就已經會將「群體外的面孔」 (指來自不同城市的人或異性)看得低人一等,而對「群體內的面孔」則不會。

2.我們四歲的時候就已經會幸災樂禍了

這是2013年一項研究的發現,如果孩子覺得這個人活該受苦,那這種幸災樂禍的感受就會更強烈;之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到6歲時,孩子們會更願意花錢去看一個反社會的玩偶被打,而不是買貼紙。

3.我們相信因果報應,認為世上受壓迫的人都是罪有應得

在1966年的一項經典實驗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和Carolyn Simmons首次證明了這種觀念會帶來不幸後果。在他們的實驗中,一名女學員因問題回答錯誤而遭到電擊懲罰,隨後,其他女性受試者在聽到她將會再次遭受電刑時,就會覺得她不那麼討人喜歡,不那麼值得尊重,尤其當她們感到自己無力減小這種痛苦時,這些感覺就愈發強烈。從那時起,就有研究表明,我們情願相信那些窮人、遭強奸的受害者、愛滋病患者和其他受難的人是因為命裡應得才會遭受厄運,由此來維護我們對「世界本公正」的信念。同樣或類似的心理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潛意識裡會對富人青睞有加。

4.我們狹隘而教條

如果人很理性、開明,那麼在糾正別人的錯誤觀念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拿出相關事實來佐證。但是,1979年的一項經典研究表明,這個方法並沒用,那些對死刑持強烈支持或反對意見的受試者,會完全忽略掉能削弱其觀點的事實,實際上這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最初觀點非但沒有動搖,反而還會加倍堅定自己的立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部分原因在於我們覺得和自身觀點相對立的事實削弱了我們的自我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具體指對自己的外表、觀念、信仰、個性等特質的認同,這些特質造就了我們自己)。我們許多人在對事物的理解上過於自信,而且我們堅信自己的觀點優於他人時,就會妨礙我們對相關知識作進一步求索,這百害而無一利。

gif image by GIPHY

5.我們寧願受電刑也不願花時間在沉澱思想上

2014年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顯示,受試者中有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寧願遭受不舒服的電擊,也不願花15分鐘安靜地冥想。

6.我們虛榮而自負

如果我們的非理性和教條主義能和些許謙卑和自知之明相結合,那可能還不至於太糟糕。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驕傲,會誇大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例如自己的駕駛技術、聰明才智和魅力。這種現像被稱為「烏比岡湖效應 」(Lake Wobegon Effect,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諷刺的是,我們當中技能最匱乏的人反而最易於過度自信(正所謂的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當涉及道德,比如我們在評價自己的原則性和公正性時,這種自我拔高似乎表現得最為極端甚至荒謬。事實上,即使是入獄的罪犯,他們也自以為比大多數人更善良、誠實、值得信賴。

7.我們是道德上的偽君子

有些人總會第一個衝出來、站在道德至高點上最大聲地譴責他人的過錯,對他們保持警惕是有好處的,道德說教者們自身很可能也有道德過錯,但對自己的罪過卻看得輕得多。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在評價完全相同的自私行為時(具體是在兩項實驗任務中,選擇更容易、更快做完的那一項),如果自己這麼做,就不覺得有什麼不公,但別人若這麼做,就會覺得非常不公。

還有一種類似的現象,即「行動者-觀察者不對稱 」(actor-observer asymmetry),研究者對此觀察已久,它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傾向於把他人做的壞事比如出軌,歸咎於其性格,而如果是我們自己做了,卻歸咎於環境。這些自私的雙重標準甚至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人們普遍覺得世風日下。最近的研究表明,同樣的無禮行為,陌生人做了,相比於我們自己或朋友做了,我們對前者的態度要嚴苛得多。

8.我們都是潛在的惡魔

凡參與過社交媒體上口水戰的人,都可以證明,社會媒體可能會放大人性的一些最糟糕的方面,部分原因在於網絡去抑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是人們在網絡上交流時特有的現象。不同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人們在網絡中感覺解放,變得更肆無忌憚,並且更傾向於無視各種社會約束或社交禁忌。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網路的匿名性、躲在螢幕後帶來的隱形感、抽離感。這些特性讓人們在網絡交流中產生一種自我中心的內心投射、一個想像出來的自我形象以及變得忽略權威)。以及匿名會誘使我們行為不端。

雖然有調查表明,日常有施虐傾向的人(人群中這一比例高得嚇人)也更易產生網路暴力,但另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心情不好、被他人虐待會使得自虐的可能性加倍。研究人員在CNN.com上研究讀者討論區時發現,事實上,最初一些人的惡意攻擊會導致負面情緒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社交媒體上被停權,或被刪訊息的用戶比例… …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上升了。

9.我們偏愛那些有心理變態特質的低效領導者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Dan McAdams得出結論稱,美國總統川普的公然挑釁和侮辱對人有種「原始吸引力」,他那些「煽動性的推文」就像一隻霸道雄性大猩猩的「權力表演」,意在形成恐嚇效果。

如果McAdams這種評價沒錯,那麼也將符合一個更廣泛的模式,心理變態特質在領導者中比普通人更常見。以紐約的金融領袖為例,調查發現他們在心理變態方面得分很高,且情商低於平均水平。分析結論顯示,更明顯的心理變態特質和獲得領導要位之間確實有著某種含蓄但關鍵的聯繫,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精神病態與領導力低下也有一定關聯。

10.我們被黑暗人格所吸引

我們不僅會選擇有心理變態特質的人做領導,而且還有證據表明,無論男女都會被帶有所謂「黑暗三性格」特質:自戀、精神變態和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包含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是指任何適應性的社會行為,根據生物進化論自然選擇總是偏愛成功操控他人行為的個體,這種不斷進化以適應社會互動的能力是不考慮互動是合作性的還是剝削性的;第二層涵義就是特指非合作的剝削性行為,其涵義源自管理和領導力的黑暗面)。的人所吸引,至少短期來看是如此。也正因為這樣,這些黑暗特質才會經久不衰地繼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