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算一下,認真聽日本搖滾的時間,大概佔去人生總長的三分之一。任何一個喜歡過日本音樂的人,一定都經歷過深陷難以自拔的「哈日」期,大量囫圇吞棗,近乎強迫症似的窮追著每個樂團的動態,買雜誌、加入論壇、把無意間搜尋到的部落格上提及的有用資訊抄在筆記本上,當學生搞不好都沒這麼認真。「沒有音樂就活不下去」這麼天真傻氣的話已無法再掛在嘴邊,遺憾沒辦法像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御宅族練就一口暢行無阻的日文,但日本搖滾還是自己心頭扎得最深,也最割捨不下的一塊。
有太多文青達人會告訴你日本音樂迥異於歐美的魅力,日本音樂人如何吸納外來元素進而轉化成自身語彙,但我只想誠實地說,追星追夢圖個方便罷了,不需要橫越半個地球坐飛機坐到屁股麻,只消三小時,心愛偶像近在眼前,當然看著這些與我們外貌越來越近似的異族,做出令我們俯首稱臣的了不起音樂,怎能不歪心盲從。
我愛東京(雖然更愛京都),貴為一國首都,東京匯集著最前線的資訊,也是小毛頭實踐搖滾夢的聚散地,這邊的樂迷同時有著更高的包容力,任何一種異常的、費解的音樂型態,在此都有棲身之處,比方說,台灣聽眾絕對很難想像Zazen Boys和「神聖かまってちゃん」這樣不利消化的畸形噪音,竟然可以受到樂迷蜂擁愛戴。又或者,你會在藏身於神保町狹窄公寓的色情光碟店中聽見悠揚的古典樂(而不是itunes的隨機播放芭樂歌),更無須驚奇於咖啡廳商場會不時聽到臥室Laptop電音。東京隨便一個Live House都有著遠高於台灣的硬體設備,幾乎不會發生「音箱會不會爆掉」、「人跟樂器聲音會不會糊在一起」這種層次的問題,去東京看表演,基本上就是種享受。
推薦唱片
椎名林檎-【無罪モラトリアム】 (1999年,東芝EMI)
時至今日,沒有人會在記得什麼「新宿系」,沒有人會相信她頭兩張唱片曾賣過破百萬張,台灣七年級後段以後還有多少人能夠認得「椎名林檎」四個字是個問號,但你也許要知道,九零年代以降在日本十個玩團女生至少有八個都會告訴你是椎名林檎讓她們揹起電吉他埋首創作。這張19歲的處女專輯儘管不若日後精心計算與城府滿佈,但饒富典故的文字遊戲,點到為止、人畜無害的性暗示,早顯盡和在當時已算超齡的妝容一般早慧的創作能量,尤其是無懈可擊的旋律感,甚至較彼女中後期的不少作品都更耐聽。乾淨純粹的Pop Rock之姿,還有由歌詞本身到唱片內頁的東京地下鐵圖,無一不流露著一股「都会の匂い」,適合在等車時哼上幾句的音樂。

Various Artists 【東京こんぴ/東京こんぴ 藍盤】 (2012年,VICTOR ENTERTAINMENT)
沒有什麼能夠比這兩張合輯更點提的,關於東京。封面故作俗氣地繪著觀光明信片才會出現的東京鐵塔,還蓋上「東京名產」的字樣,其實是蒐集了一眾IndieRock系音樂單位各自喚作「東京」的歌,這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他們出生或是事業起點的都市,讓心思敏銳的音樂人們各自寫下他們糾結複雜的情感,橫跨了數個世代,從齊藤和義、Cocco、Quruli、野宮真貴、倉橋ヨエコ、Sunny Day Service、Sakanaction到毛皮瑪莉,縱使樂風迥異,卻可以看見那條細細的軸,穿針引線盤繞過每一位創作者的心。

關於作者: 李葯,台北人,魔羯座,日本搖滾重度成癮。幼時有志於音樂零售業,成年後驚覺入錯行但為時已晚。過往音樂雜感零星散佈於業已停止的數份刊物網站上,唯赴日跑Live仍是至今每年必行之務。而立之年有感人生座右銘應為:Rock’n’Roll buried my life。末日想望中。
▌Text:李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