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NFT的不是Z世代,而是千禧一代?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熱衷於收藏|cacao 可口雜誌

為什麼千禧一代熱衷於收藏東西?看到這個問題,你的第一想法或許是「啊,是嗎?」,跟著回頭檢查自己的臥房或壁櫥。但這個議題可非空穴來風,實際上,千禧世代——尤其男性,已然推動收藏市場的主要力量。根據數據蒐集平台Morning Consult的調查,千禧世代對收藏的熱情高過其他世代,X世代居於次位,而Z世代則敬陪末座,甚至在NFT那樣時髦的數位收藏領域也不例外。

當然,那與各世代的價值觀和可支配收入有關,如Z世代更偏好購買「體驗」,而非蒐集。然而,人們出於愛好或投資意圖而收藏,放到任何時候都不新鮮,為什麼偏偏是千禧世代被拉出來放大檢視?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熱情?我們將為你整理這波收藏熱潮的潛在心理因素。

物品與童年的聯繫帶來一種懷舊感

收藏是為了懷舊,或與(對個人)有意義的事物建立聯繫,那可能是出現在童年,或生活裡的某個特殊時期的物品。但能讓千禧世代在收藏市場忽然變得無比耀眼,有賴於COVID-19大流行——當人們不再能將可支配的收入用於旅行或特定體驗,收藏就成了填補娛樂空白的愛好,這也使人們對小時候曾做過的事情重新產生了興趣。其次,蒐集也是千禧世代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擁有過幾張籃球運動員卡片,又或者是寶可夢或遊戲王卡牌?

收藏可以帶來成就感和力量感

你曾經集齊過一整套麥當勞或健達出奇蛋的贈品嗎?雖然它們可能很快就被掃入陰暗的玩具箱裡頭,但不可否認的是,獲得整個系列的玩具會帶來一種興奮和成就感。但對於千禧世代而言,重溫舊夢的渴望也反映出更現實的問題——薪資成長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甚至於有段時間沒加過薪了,同時他們還要面對各種類型的貸款,以及日漸增加的醫療支出。

購買、收集的行為,實際上是千禧世代對於被剝奪感的補償,買棟房子雖然讓人自豪,一旦力有未逮,人們仍會向其他物品尋求相同的感覺,而那也是種身分象徵:你終於有足夠的財力,買下十歲時夢寐以求的逸品。

Photo via Medium

收藏能使人感覺未來是有希望的

收藏,可以幫助千禧世代夢回那段一切更簡單、更快樂的時光,也可以提供對未來的希望和承諾。以1980年代出生的人為例,他們可能才投入勞動力市場不久,便遭遇了08年金融海嘯危機,那大大限制了一整代人的收入水平。而病毒大流行無異於噩夢重演,此時他們身上更可能背負了照養父母孩子的責任。

在這樣艱危的處境下,你不能責怪任何人將目光投向一個更有朝氣的時代。對於千禧世代的人來說,收集有形的物品,代表著他們對未來仍抱持希望,對生存的恐懼被擱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相信有一天會有一個家,裝滿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即使目前還不知道如何能達成願景。

他們將收藏視為投資未來

你或許聽說過,尼可拉斯.凱吉收藏的《超人》第一集漫畫在拍賣會上以兩百萬美元的天價落槌定音,千禧世代見證了童年玩具隨著時間而增值的奇蹟,對網際網路的熟悉,也使他們對一件物品的價值知之甚詳,收藏自然被視為投資的管道。有趣的是,他們對加密貨幣和NFT也同樣抱持友善的態度,甚至相較其他世代的收藏家,他們更不會因為虛擬和真實的界線而怯步。

我們都在尋求安全和控制

即使生活充滿不確定性,但人類依舊渴望著安全感,而有形的事物則證明了我們在生活中擁有某種權力。對於接連遭遇金融海嘯和大流行的千禧世代而言,在生命中的關鍵時期所經歷的創傷和壓力,使他們更有可能以收藏作為安慰自己的方式。而為蒐集特定系列所做的努力,也可以刺激大腦的快樂中樞。

蒐集可以幫助人們與他人建立聯繫

蒐集物品可以單純為了好玩和興趣,但它也是融入團體,被視為其中一分子的有效方式。換句話說,千禧世代收藏的也是種「社群」的感覺。此外,收藏之於經歷過網路全面普及化衝擊的一代人,也是種保持對物質世界依戀的方式。對千禧世代而言,物品是自我的延伸,是種自我表達的形式。選擇收藏什麼,定義了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那可以象徵著你對歷史、旅行、藝術的興趣,也反映了你怎麼運用自己的支出,而個人對收藏的興趣,也可能和特定的童年創傷或決定性經歷有關——人們因此對特定物品產生依戀,賦予帶有個人色彩的意義,並用它們補情感上的空缺。

就以上因素,不難看出COVID-19大流行在這波收藏潮中所發揮的影響力。鑒於變種病毒Omicron仍在全球各地肆虐,短期內相關需求似乎只會有增無減,但隨著各國政府意識到疫苗追加劑的重要性,民眾對嚴格管制措施漸感厭倦,熱度能否延續仍有待觀察。你有自己的收藏嗎?是絕版的書籍玩具?前世代的遊戲主機或黑膠唱片錄音帶?那是你曾經體驗過的生活嗎?或是用以想像更早年代的媒介?無論如何,那都是我們與過去的日子重新連繫起來的方式。如果不為這個,相信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甘願在市場上一擲千金了。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