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時尚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8月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84歲。有些人認為他是藝術家,有些人則認為他是設計師的設計師。在其四十餘年的設計生涯裡,三宅一生對面料、服裝、配飾都有創造性的發展。他曾經闡述了他的信條——「我更傾向於『造物』(making things)這個詞語,我希望籍此呈現思維對現實的作用。我們正在努力實現『無時尚』 這一概念。」他以極富工藝創新的服飾設計與展覽聞名於世,根植於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讓自己的同名品牌成為享譽國際的時裝品牌。

1938年,三宅一生出生於日本廣島,1945 年8 月6 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事件,當時年僅7歲的三宅一生僥倖逃過一劫,但卻終生腿腳患疾,他的母親在1945年的原子彈爆炸中受傷,三年後他的母親死於輻射暴露,在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反核演說後,投稿給《紐約時報》第一次談原子彈爆炸給他傷痛與省思,他寫下:當我閉上眼睛時,我仍然看到任何人都不應該經歷的事情——一個明亮的紅光,黑雲緊隨其後,四面八方的人們拼命逃跑,我都記得。並補充說自從那天的經歷,他更喜歡思考可以創造而不是破壞的事物,並且能夠帶來美麗與快樂,文中並提到他不想被稱為「在原子彈中倖存下來的設計師」。
他對服裝設計最初的興趣,也來自於她的母親,在童年時代資源匱乏時,他的母親總能找到各種邊角布料為他縫製衣服。之後三宅一生就讀於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但他始終忘不了成為時裝設計師的夢。1965年,赴巴黎留學進入巴黎服裝工會學校學習服裝設計,在學習的期間成為著名時裝設計家Guy Laroche的助手,1968年和紀梵希一起工作,不久,他又為紐約的Geoffrey Bweene工作。1970年成立三宅設計事務所,次年創立品牌三宅一生,1973年首次參加巴黎收藏。
設計需要表達希望
兼顧設計感與消費者的體驗,三宅一生與西方傳統時尚世界背道而行,卻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了平衡。當前在眾多設計師紛紛呈現出冷冽的設計風格時,三宅一生的設計卻仍然充滿著能量的光彩,他的設計充滿了歡笑、舞蹈和歡愉。他自述自己最願意用「有趣」(amusing)一詞,來描述自己最成功的作品,「我希望,人們在穿我所設計的服飾時,能感受到喜悅。」在服裝設計上,他有兩個重要突破,一個是「褶皺」(Pleats),另一個是「一塊布」(A-POC)的裁剪技巧。「褶皺」讓衣服與身體之間不再是固定的關係,而能夠隨著人們或站、或坐、或行走、或橫躺,而有機地延伸彎曲,加上的材料本身份量很輕,無論是追、趕、跑、跳、碰,褶皺都能讓人的身體自由自在地伸展,擺脫了身體受限於衣服結構的傳統。三宅一生曾說:「一塊布就是我的出發點。」整體概念是,利用天然材質的伸縮性針織物,以先進計算機精算、再用工業用編織機去織成一體成形的筒狀單品,強調邊緣絕不脫線。一塊布,締造了時尚更高境界,也影響了日後服裝的工藝表現,也反映了日本式的關於自然和人生溫和文流的哲學。

在服裝材料的運用上,三宅一生也改變了高級時裝及成衣一向平整光潔的定式,以各種各樣的材料,如日本宣紙、白棉布、針織棉布、亞麻等,創造出各種肌理效果,對於他來說,沒有任何服裝上的禁忌。他的老朋友建築師安藤忠雄曾聊起三宅一生,說出:三宅對於探索每片面料的可能性有著毫不倦怠熱情與堅持。更重要的是,他的設計既有型還富有靈氣,舒適又能彰顯個人氣質。
90年代末期,三宅一生將自己的品牌主線交付給了徒弟瀧澤直己,但是他根本也沒閒下來,2010 年,三宅一生率領他的小團隊Reality Lab 發布了新的品牌線132 5,而這個系列的設計過程像是遊戲,團隊的成員們在桌子上摺紙,三宅一生在一旁把玩著大家的創意,就像摺紙一樣,他設計的衣服也全都是由手工製作的。那時的他已經72歲了,這個系列是A-POC 的延伸,當時他與計算機工程師三谷純合作,運用了東方感十足的摺紙概念,打造了一件件折疊的衣物。當時試穿的模特兒感覺自己沒穿任何東西,因為衣服裡面充滿了空氣,這種穿衣感受就是讓三宅一生著迷的東西——衣服輕輕包裹身體,卻又留足了自由的空氣。在他看來,是布料與身體之間的空間,造就了一件服裝。




除了服裝,三宅一生還活躍在設計的其他領域,他會告訴你「我從不把自己當成時尚設計師。」在他看來,時尚是一陣風,而他想做一些更持久的事。他說自己喜歡睡覺,需要很多休息,可一旦有了能量,他便會重新開始工作。早在76歲的時候,三宅一生說:我從未真正思考過我到底在做什麼,或者如何讓我在做的事被人們接受。不過,我總在嘗試向前,磨練自己的心智,從未間斷研究與開發新事物。三宅一生是一位服裝的冒險家,不斷完善著自己前衛、大膽的設計形象,其自由隨性會永遠伴隨著這個世界。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來源:Issey Miy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