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特產「詹代法則」:我們平等滿足,但不要以為你很特別|cacao 可口雜誌

當人們提到北歐,直覺想著他們有極簡設計,有最宜居的城市,最健全的福利制度,幸福感排行榜上常年稱霸。時下流行Hygge生活,讓北歐人好像每個人都洞悉幸福生活的秘訣。但另一面,卻有著全世界最高比例的憂鬱症患者;喜歡聚會,同時卻有著社交恐懼。這樣錯綜的性格特質,追根究底要提到支配整個斯堪得納維亞地區,讓每個北歐人都有切身體會,卻不怎麼為外人所了解的隱含規則—「詹代法則」。它是北歐人的性格密碼,福利國家的社會心理基石,同時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北歐令人乏味的平庸主義的罪魁禍首。

「詹代法則」(Law of Jante)是由丹麥裔挪威籍作家阿克塞爾·桑德摩斯(Aksel Sandemose) 在他1933 年出版的諷刺小說《難民迷影》(A Refugee Crosses His Tracks)裡首次出現,作家在書裡虛構了一個以自己的家鄉尼克賓(Nykøbing Mors)為原型,名叫詹代(Jante)的丹麥小鎮,這是一個典型的丹麥社區,小鎮居民彼此之間不成文的要求就是日後的「詹代法則」,包括以下十條內容:

1. 不要覺得你有什麼特別的。

2. 不要覺得你和我們一樣好。

3. 不要覺得你比我們聰明。

4. 別想著你比我們要優越。

5. 不要覺得你知道的比我們多。

6. 不要覺得你比我們更重要。

7. 不要覺得你很能幹。

8. 別想取笑我們。

9. 不要以為有人會在意你。

10. 不要覺得你能教訓我們什麼。

在小說裡還有一個被視為詹代法典的第11 條:不要以為我們對你一無所知。

BBC IDEAS頻道提到:詹代法則統治著斯堪得納維亞地區真正的律法

依據這套準則,做出超乎尋常的舉動、不循規蹈矩或是公然展示自己的個人抱負都是不妥的。任何違背這些法則的詹代鎮的居民都會引起其他人的懷疑和敵意,甚至被視為對集體所維持的和諧一致以及社會穩定的威脅。詹代法則不是作家的發明創造而已,而是對丹麥強調集體而打壓個人成就的小農傳統,一種過於精準甚至略帶刻薄的概括。不僅丹麥人,詹代法則在丹麥之外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挪威人很熟悉它,在瑞典也對維繫社會常態起著重要作用。

直到現在還有社會評論者在報紙上,言辭激烈地指責詹代法則帶來的惡果,如《哥本哈根郵報》(The Copenhagen Post)的記者Christopher Follett在2016年寫文章說它是丹麥人身上的集體主義幽靈,是把天才變成庸才,把一個國家變得沉悶無趣的根源所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經提出過衡量一個國家無聊程度的打哈欠指數(Yawn Index for boredom),幸福指數最高的丹麥在這項指數中也是名列前茅。Follett認為,詹代法則的核心說認為你擁有智慧與能力,也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厲害的人。

詹代法則就像是北歐版的高大罌粟花綜合症(Tall Poppy Syndrome)或者槍打出頭鳥,在一個集體裡人人都知道你的事,人人都對你應該怎麼做有自己的看法,一切想要強出頭的企圖都會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如今,這個過期幽靈對他們的國民還起作用嗎?

“Screw Janteloven”(去他的詹代法則)

Monocle專欄作家、《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的作者邁克.布斯(Michael Booth)說:今天當你和丹麥人提起詹代法則,他們可能會翻一翻眼睛,深深地嘆口氣,表示那都是過去的落後現象了,現在已經絕跡。

他曾經去到詹代小鎮的原型尼克賓,試圖尋找一點蛛絲馬跡時,甚至只找到一個略有些牽強的證據——他發現當地商店名稱都非常平淡,理髮店的店名是直白的「理髮」,酒吧就叫「酒吧」,買衣服鞋帽的商店大膽地吸引路人的注意力,用了個眼花繚亂的名稱,也無非是「衣服鞋帽」,書店叫Bog Handler,意思是「書商」。布斯認為當地人不肯為自己的店名取個響亮而個性化的名號,是仍然活在詹代法則的約束之下的具象痕跡,但考慮到小鎮規模小,如果只有一家店從事某個業別,不用另外取名以示區別也並不奇怪。

但在社交媒體上,當丹麥年輕人想宣布他們做過的一些很棒的事或者收穫的成就時,會開始加上「Screw Janteloven」  (去他的詹代法則)的標籤。在挪威有人甚至為詹代法則豎了一塊墓碑,宣布它們已經在2005年壽終正寢了。

看起來人們真的已經告別詹代法則,但如果做進一步的觀察你會發現,它是根植於北歐文化當中的,並且以另一種面貌仍然約束著人們,甚至還是以互相勉勵的方式。

你不比別人好,所以不要炫耀

一個絕佳的詹代法則受害案例,「你得時刻小心別讓自己太顯眼」對於外國人來北歐居住時,多半會有類似的牢騷。但許多當地人則是反映:並不是詹代法則害我們沒法表達個性,追求個人成就,而是它教會我們成為低調謙遜的人。

在北歐不流行炫富,因為每個人有自己不用言明的地位標誌,只是在丹麥它和財富的關係不大,而更多是關於你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哥本哈根,騎一輛cargo bike (前面加裝嬰兒車的自行車)送你的小孩去幼稚園是一個地位象徵,說明你來自哥本哈根,你保持了低調,還順便保護了環境,做出了對自己和你的小孩來說最明智的選擇。如果你擁有一輛昂貴的汽車則不是。不少丹麥人覺得這種讓人保持謙遜的詹代法則有它的美德,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人們懂得彼此傾聽,比不斷地談論自己要有益處得多。

在社會制度前沒有人享有特權

一位挪威政治家兼教育顧問 Kim Orlin Kantardjiev說:儘管最開始被提出時是被諷刺的,但詹代法則在現如今學校的教育中被視為一種鼓勵團隊合作的社會規範,因為強調個體讓位於集體利益。北歐地區的平等和睦也被歸功於它。詹代法則意味著沒有人有特權,就算貴族或是女王要去博物館看展覽,也要排隊進場。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在社會制度的層面享有特權。這種對於平等的信念體現在社會福利上確實是很令人安心的,你得到的教育機會和待遇是平等的,你在醫院看醫生的時候也會得到公平的救治,大家都一樣。

它甚至可能還是丹麥等國家在幸福指數得高分的原因之一。旅居哥本哈根的臨床醫師Lindsay Dupuis說:「大家都一樣,你沒什麼特別的」,讓人們降低期待,只要達到平均值就能得到滿足,而不要求更多,如此一來如果碰巧得到了超過平均值的東西,就會感到特別高興。

另外一個美國人Kay Xander Mellish在丹麥許多年,出版了 《如何在丹麥生活》與 《如何在丹麥工作》 ,她在自己的播客當中的一則「在丹麥養孩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提到:丹麥人都是從小就在詹代法則的規則下成長起來的。丹麥的學校致力於營造一個沒有競爭的環境,他們沒有精英教育,在孩子十五六歲之前沒有標準化考試和成績評比,如果小朋友在某一門功課上表現突出,他的任務就是幫助其他學得沒那麼快的孩子。孩子的社交生活才是重中之重,學校關心他們有沒有交到朋友,在班級裡和同學們處得好不好,並且相信如果他們對學校裡的社交氛圍感到舒適,就會更樂於去上學,學習成績也會相應提升。

沒有誰真正擁有特立獨行的自由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當你越是想要擺脫它的影響時,越是能意識到它在你心中深入得有多深。另外一位播客女孩Renate詳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努力對抗詹代法則的心路歷程:她用在臥室牆上掛起自己的畫的方式來實行反叛,但剛開始心裡忐忑總想把畫拿下來,因為擔心別人認為她覺得自己畫畫很好。直到後來她告訴自己,「我確實就很會畫畫啊」。#So,screw you,Janteloven(去他的詹代法則)。

另外一位網路部落客也分享,當第一次有廣告商來找她合作時她相當高興,立刻和男朋友分享了喜悅,男朋友把這件事告訴了其他朋友的時候,她又體會到詹代法則帶來的芒刺在背的感受,忍不住不停質問自己:萬一旁人覺得我自以為是,自己完全配不上這些合作怎麼辦?我是不是驕傲過頭了?

當你把自己的位置,從法則裡的塑造集體意志的「我們」,轉換到試圖特立獨行的「你」時,才能體會到詹代法則帶給人們的社交壓力,一種略帶強制性的平等。

舉個例子,丹麥人人都會參加一些業餘的運動項目,如果你對丹麥朋友說自己從來不運動,他們會非常吃驚,然後會非常好心並且持續邀請你加入1000種不同的運動。每個人都認為你應該要運動才好,並且覺得你理應要加入一項,隨便什麼運動都好,好成為像他們一樣「正常」的一份子。

在丹麥,這意味著你幾乎很難看到與眾不同的人,在丹麥西部生活的美國人Allison說:她甚至可以數出來自己在丹麥見過的有鮮豔髮色、穿著搶眼、或是有特別刺青,或是留著鬍鬚的人的數目,每個人都致力於讓自己不要顯得很不一樣。

當地人習慣於從「你沒什麼特別的」延伸出「所以你不應該炫耀」,但其實重點不在於不要炫耀,而是不要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萬一被發現自己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豈不是很丟臉。

Skjoldemose 莊園的女主人Desiree聊到:詹代法則不是我們學習而來的,是它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候,我們並不為此感到驕傲,我們甚至也會取笑它,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它的受害者。

延伸閱讀:瑞典「Lagom」的適度生活:不多不少,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