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的央求或自戀的影響:日本獨有的「甘え」依賴心理|cacao 可口雜誌

「甘え」(amae),日語特有的詞彙,類似兒童對母親撒嬌的特殊的依賴感情、或行為的依賴心理。精神分析師土居健郎(Takeo Doi)在《依賴心理的結構》(The Anatomy of Dependence)一書中,將「甘え」用來理解日本人心理構造,以及整個日本社會結構的關鍵。典型的依賴心理是為獲得關心而表現出的孩子氣行為,包括哼哼嘟嘟的抱怨,表現得像個被寵壞的孩子,或是對他人無理取鬧。依賴心理存在於任何一種關係,任何年齡段,它可以是積極的,可以是消極的。 

「甘え」這個詞風靡於日本,因為它代表了日本的諸多現象,行為以及關係。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哭著希望被抱起,或是妻子乞求丈夫給她買一份昂貴的禮物。但依賴心理也存在於日本之外的任何地方,人們雖然不知道它叫什麼,但卻能在生活中常見到這種行為。 

成功的依賴行為通常包括幼稚或天真的試探,這並非巧合

長期居住在日本、從事翻譯的John McCreery聊到:我常常告訴剛到日本的人,在街上隨便向一個人問路,如果你語氣輕鬆,對方可能會像兔子一樣倉皇而逃,而如果你表現出迷茫且沒有攻擊性,略帶憂傷的說,我好像迷路了……,對方就會積極回應,為你指路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在日本,可愛、怯懦、先發制人的道歉同樣也是用於表示提示、警告和公告的一種方式。在月台或建築工地,面露天真的人們禮貌地提醒你注意舉止,鞠躬表示「不好意思打擾了」,而在站台、辦公室和商店,都會有各種扮成卡通的人為你提供指導。人們傾向於接收這些可愛(卡哇伊)的東西,是因為它能引起人們依賴本能,從而乞求得到包容。

依賴心理不是單一事件,但現在其含義已大大延伸之各種場合下,包括消極情況,比如不合理的要求。

期望得到別人的回應在依賴心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前提是你的依賴心理會被接受,但有時,接受者並不開心。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歡迎或者容忍依賴心理,或是理會它,也不是每次試圖激發依賴心理都能百分百成功。在日本的文化中,學會觀察別人,知道依賴心理的限度,誰能回應依賴心理,這些是日本人成長中的重要經歷。

依賴心理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女性會對另一半撒嬌求得好感,同事間相互抱怨工作上的不順心從而建立起革命友誼。互相接受的依賴心理,即行動者和接受者都願意邁出規則或社會規範之外一小步,會變得很有趣,並產生一種新的親密關係,即便是大人也會對年邁的父母做出依賴舉動,如向他們請求幫助,從而讓他們感覺良好,感覺到被需要。 

但當依賴行為出現問題,往往就會導致仇恨,甚至更糟。依賴心理是一種軟性力量,是關係中弱勢一方(如孩子或員工)向強勢一方尋求關心或幫助的手段。但如果使用不當,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工作中,最終會偏離民主軌道。完全遵從於依賴心理會加強等級關係和權利的不平等。如在日本的MeToo運動中,多少能看到了依賴心理的存在,在日本企業中,以依賴心理為假借名義,而提出的極端要求可能被嚴重低估了。

成年時過分訴諸於依賴心理,可能源於童年時期曾遭到拒絕

在現代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行為與研究發現,孩子哭泣時,你每次都會去安慰他,他就會變得更加有安全感,自主和獨立。這些孩子會增強探索世界的信心,因為他們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會得到幫助;但如果忽視他們,讓他們一直哭到睡著,他們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什麼時候會被滿足,所以他們就會更加不自信,會渴求更多。若孩子的依賴心理沒有得到回覆,他們會滋生渴求和焦慮的情緒。

依賴心理就是你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卻設想或希望由別人來「為你」完成,在自己的接受範圍內創造出「強制性要求」。依賴心理就是依靠,即無助,但依賴心理並不是依靠。儘管如此,依靠,不成熟和幼稚仍然影響了依賴心理。在日本這樣一個注重和諧的社會,這些方面已經演變成一種適應性行為,允許人們尋求幫助,增強人際關係,甚至做出不合適的請求,卻不會給他人帶來負擔。

在日本,被當成孩子一樣來對待是正常的,並非無禮。依賴心理是暫時逃離成年人身份的一種方法。它可以提供壓力出口,因為即便是成年人,有時也需要被照顧或被關注。日本人重視依賴心理,當自己或者別人表現出依賴心理時,他們都會有察覺。他們更傾向於接收這些可愛(卡哇伊)的東西,是因為它能引起人們依賴本能。

這是日本人所獨有的依賴心理,積極的依賴行為是孩子氣的一種展現,這是沒有問題的。每個人曾經都是個孩子,有時我們的內心仍然是個孩子。 

▌整理報導:Bohe H.|資料來源:Takeo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