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一個微笑的悲劇|cacao 可口雜誌

原本以為,到了今日這個數位年代,爵士樂已經貼上「懷舊」的標籤;懂得去聆聽、喜愛與享受爵士樂的族群,勢必有一定的歲數與豐厚的人生閱歷。直到遇見了陳志宇,這樣的偏見才得以改觀。他看上去年輕靦腆,跟大學生沒甚麼兩樣,但骨子裡卻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爵士樂迷。他不只聽爵士樂,當年他還創辦「左耳文化」,譯介頗具權威性的爵士樂入門書籍,甚至成立了獨立唱片公司,專門到歐陸去挖掘久被遺忘的經典錄音,讓遍佈世界各地的樂迷能夠重溫20世紀中葉的美好風華。

左耳文化出版《美國爵士樂全攻略》
JAZZHUS-DISK代理發行的爵士唱片

在台念書期間,台北愛樂午夜時段播放出的爵士樂,陪伴過陳志宇無數個K書的日子;然而,紐約才是他與這兼具即興、搖擺、自由等難以一言以蔽之的音樂類型之間難以切割的連接詞。留美的幾年居住在東村,樓下就是一家唱片行,讓陳志宇對於爵士樂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他說:「如果把爵士樂看成一個故事,那它無疑是一齣微笑的悲劇。」

早期的爵士樂,起源於非洲有色人種與美國南方農奴為了表達自身苦悶且受到壓迫的自身遭遇所吟唱的樂曲,歌唱的多是女性、演奏的則以男性為主,但幾乎清一色是黑人,且多為只能在酒館、賭場與妓院等聲色場所演出。後來卻逐漸演變為20世紀中葉美國當地最流行,以迄今日仍在不斷跟其他元素融合、演化的特殊樂種。只是,真正將之合法化、商業化的卻是擁有政經地位的白人,無論從性別或是權力論述來看,其實都是相當弔詭的一種時代現象。

擁有「爵士樂之都」美譽的紐約,一年到頭365天都有各式各樣的爵士樂演出。像是2008年在中央公園幾萬坪的草地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一起在夏日夕陽的陪伴下欣賞薩克斯風巨匠Sonny Rollins的現場演出,巨大的衝擊至今仍讓陳志宇印象深刻。此外,他也有幸親臨位在Norfolk 街上(今已歇業)的Tonic Pub為了爵士樂手John Zorn50歲生日而特別舉辦為期長達一個月的慶祝音樂會,雖然每場觀眾不超過50人,那種彷彿共享一個秘密的奇特心情卻是難以取代。

說穿了,紐約的性格其實與爵士樂有著高度的類比性,都可見到所謂的美國式英雄主義的縮影。在這個廣納百川的大熔爐裡,來自不同國籍、種族、宗教與文化的人相遇而生發出來的多元性,不僅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能夠展現自我魅力,必要時又都能團結一心,度過重重關卡。正如爵士樂一樣,每一個樂手都會把握時機逞能大秀,合奏時又得以共譜出動人樂章,沒有邊境,充滿無限可能!


原文刊於cacao Vol.03《紐約/無極限》

關於陳志宇:左耳文化 + JAZZHUS-DISK發行人。2001-2008年旅居美國紐約。是爵士樂迷,也是愛貓人士。

 Text: Chang Li-Hao Photo providers:Bi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