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作為文學中的一幅情境畫面—Jeff Wall|cacao 可口雜誌

加拿大攝影師傑夫.沃爾(Jeff Wall)在70年代末以電影式攝影(cinematography)在藝術界確立地位。少年時代在馬德里旅行時,看到鮮豔背光的燈箱廣告,讓他受到啟發,於是他編排了彩色底片並放在燈箱進行展示,使作品能夠呈現豐富的細節。同時,透過攝影將他所熱愛的繪畫與文學,重新演繹並展開不同的敘事方式。

Image result for Jeff Wall
《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 》 ,燈箱作品, 1993年

早年藝術史的背景,受到法國畫家Eugène Delacroix的經典繪畫《La Mort de Sardanapale》(1827)的啟發,於是他展示了一個蓬亂的臥室,就像暴力行為或犯罪的場景的作品《The Destroyed Room》(1978)

Related image
《The Destroyed Room, 1978》,燈箱作品,150×234cm,1978年
「La Mort de Sardanapale」的圖片搜尋結果
《La Mort de Sardanapale》(1827) photo by wikipedia

有三幅作品是基於小說創作,如:《Odradek, Taboritska 8, Prague, July 18,1984》出自卡夫卡的《最親愛的父親》;《After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the Prologue》出自拉爾夫·艾里森的《隱形人》;《After “Spring Snow,” by Yukio Mishima, chapter 34》出自三島由紀夫的《春雪》。

基於對文學的熱愛,他認為每張圖片都是單一的事件,他並不是為其書籍文本提供插圖,而是將閱讀過程中瞬間觸動他思想的語言,給予圖像的表現形式。他的很多作品的開始也是源自在街頭上那些偶然看到的事件。這些圖像就像他看文學作品會產生創作的圖像一樣,只不過這一事故恰好在他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發生。於是,在街上的偶遇,或是出於文學的延伸,這兩者情況讓沃爾很多時候有種類似的感覺,即一張尚不存在的圖像已然展現在他的面前。於是我們可以理解三幅作品中一些共同點:作品的題目均表明了創作的動機來源於書中某一章節的某一段文字,而非閱讀完畢後的整體感受;書中主角如紀實照片中的人物一般,沉溺於不明就理的事情中,彷彿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被拍攝。

Image result for Jeff Wall Odradek, Táboritská 8, Prague, 18 July 1994
《Odradek, Táboritská 8, Prague, 18 July 1994》,燈箱作品,229 
×289cm, 1994年
Image result for Jeff Wall After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the Prologue
《After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the Prologue, 1999-2001》,燈箱作品,174×250.5cm,2001年
Image result for Jeff Wall After “Spring Snow,” by Yukio Mishima, chapter 34
《Morning Cleaning, Mies van der Rohe Foundation, Barcelona, 1999》,燈箱作品,187×351cm,1999年

他面對採訪時說道:當站在美術館內觀看這些尺寸巨大的作品時,對於原小說的了解已無必要。圖片應該超越其所描繪的對象,對對象來源的了解變得多餘。他希望沒有讀過、或沒有打算去讀原小說的觀者,在享受、欣賞提供給他們的圖像時,可以結合自己的相關經歷、經驗構想出屬於自己的小說。而這樣的小說,即是藝術的體驗進入日常生活的表現形式。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來源:Jeff 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