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觀念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1月3日在洛杉磯家中逝世,享年88歲。他生長在美國聖地亞哥郊外的小鎮,從小目睹父親撿拾工業廢物長大,啟發了他之後的創作方法——將舊照片拆分、拼貼。幼時的他還常常與一根釘子自說自話,簡單的釘上、拔出動作都能讓他玩的忘卻時光;而當時為水龍頭拆除栓塞、修補與重新刷漆的工作經歷,同樣為他帶來靈感,甚至延伸為他的藝術商標。巴爾代薩里一生創作出充滿幽默的作品與教學工作,讓洛杉磯轉變成藝術之都。

巴爾代薩里在1950年代開始是以半抽像藝術為主,慢慢地他發現對自己的作品是如此迷茫,以至於1970年他將自己的畫作,帶到聖地亞哥的儀館火化掉作品,並稱其為「火葬計畫」結束這段迷惘,駛向他的是重生。接下來他已經準備好使用各種媒介,如:視頻、攝影、版畫、雕塑;基於文本的藝術,裝置或是繪畫,但其中大多數都是混合形式,例如文本繪畫。
「你能感受到一件好的繪畫作品的所有組成部分都彼此關聯,不僅僅只是被簡單放置在一起嗎?藝術是一種為眼睛而生的產物,並且也只能夠通過文字來暗示。」
60年代末,他注意到當時人們所認為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非常晦澀,且無法與觀眾建立起直接聯繫;而一直對文字感到興趣的他,此時自問自答道:為什麼不呢?如果按照專業的藝術定義,只要筆觸存在於畫布之上就可稱之為作品的話,那我當然可以將文字畫上去。此外,巴爾代薩里的另一個迷思,在於他始終不能理解攝影與藝術為何有著完全分離的歷史。由此,他決定同時探索這兩個領域,而這也被後世定義為其脫離傳統藝術的開端。
1966年至1968年創作的《什麼是繪畫》(What Is Painting)將文字和攝影融入畫布,將一連串文字排列在米色的畫布上,不包含任何圖像,這在當時的藝術界屬於首創,「你想從一幅繪畫中得到什麼?」這是巴爾代薩里在1960年代中期的創作中關注的主要問題。作品引導觀眾去關注作品中文字,但不僅僅是文字本身,而是其所暗示的更深刻的議題:什麼是藝術?在圖像不足以表達的情況下,巴爾代薩里的作品揭示觀念和概念與圖像同樣重要,並可能超越圖像的重要性。



「我們無法左右他人的解讀,即便它使我感到難過也做不了什麼,到最後我甚至察覺不到評論的對象是我。」
如今的巴爾代薩里最為人所知的身份之一便是概念藝術家,但是在他本人看來,當時自己的一些創舉,完全是對內心呼喚的回應,是從未經過刻意雕琢和精心設計的結果。1980年代,巴爾代薩里開始轉向照片拼貼,他從一個電影書店中低價購買新聞圖片和好萊塢電影劇照,在1985年開始,他對白色的標籤產生興趣,把標籤粘貼在照片中他不喜歡的人物臉上。很快這也變成他的標誌性技法,用白色、黑色或彩色點遮蓋照片中人物的臉,觀眾由此對被遮蓋的部分更產生興趣。

當時的他對未來毫不知情,以為自己終身會在小鎮朝九晚五地教書,然後週末再來做創作。但在後來,巴爾代薩里發現教書工作非但沒有為他的藝術設限,甚至給他提供了無邊的創作自由。他喜歡告訴他的學生:「別看事物,要看事物之間。」
近15年來,巴爾代薩里獲得了多個藝術界的榮譽獎項。2005年他獲得美國人藝術協會(Americans for the Arts)頒發的終生成就獎;2008年他當選為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會員;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獲得者,隨後在2014年他獲得了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頒發的美國國家藝術勳章。
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在生前的採訪中,曾被問到:在創作時,是否有過大腦被堵住的經歷?而,巴爾代薩里回答:喜新厭舊會使我一直非常脆弱,我害怕無法產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所以我必須無時無刻打開爆米花機,逼迫自己不斷爆發出新的火花。
他充滿幽默的一生,就用他在1970年到1988年任教於加州藝術學院期間,製作錄像視頻、螢幕上一幕,展示他的手寫橫格筆記本上,一遍又一遍書寫同一句話:「我不會再作無聊的藝術了」(I will not make any more boring art)作為緬懷他的結語。

▌可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