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約翰.藍儂還在的話,他會怎麼訴說現代?他曾說:「如果局面始終沒有好轉,只是我們還沒抵達終點」|cacao 可口雜誌

「我只能說,對我而言,成名前的約翰是我最喜歡的版本。他並不快樂。噢,不,我說反了。約翰總是非常頹喪,他語帶諷刺卻又很幽默,也試著用笑話或惡作劇掩飾自身的問題。他不輕易觸及自己的角色與定位,這點我非常清楚,問題出在他的母親以及童年時期的麻煩。……約翰假裝是個搖滾歌手,但那其實不是他。他非常強硬。他是我在樂團中認識的第一個人,我不知道該如何判斷他。我很害怕,覺得他會傷害我,卻總是被他身上某種感覺強烈吸引。」—摘自《誰殺了約翰藍儂:搖滾神話的愛、欲望與生死》,作者:萊斯莉-安.瓊斯|商周出版

我們無從得知,約翰.藍儂(John Lennon)對1980年12月8日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命運是否有所預見,正如同我們不知道當他宣稱「愛與和平不是過時的60年代陳腔濫調,是永恆的常在」時,是不是決定以鮮血和生命來捍衛此一原則。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約翰.藍儂」如果他還在世,這段話絕對會讓他反感。作為嬉皮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寫過立場鮮明的〈Working Class Hero〉,然而在遇刺前幾年,便已淡出紐約政治場景。這樣複雜的人,卻因為戲劇化的殞落,從此被定位為「聖徒」,成了慾望投射標的,成了消費符號。

2020年,是約翰.藍儂八十歲冥誕,也是逝世四十周年,國外網站整理了八十句歌手在不同時間點、不同情境對外發表的言論,內容遍及他對生活、音樂、政治的感觸。無可避免的,這是藍儂品牌形象的又一次強化,其中卻也存在著幽默與堪稱洞見的智慧。

我們將為你引述藍儂的十二則發言,並推薦八首由同時代音樂人,以及後繼者所創作的紀念歌曲。相對於藍儂的複雜性,它們只屬冰山一角,但在海平面下,還有歌手豐富深邃的心靈世界。或許紀念歌手的最佳方式,是不被「愛與和平」的口號給拘泥。

Photo via NME

══藍儂名言══

「如果你享受浪費時間,那你實際上沒有浪費任何時間。」

「當保羅第一次唱〈Hey, Jude〉給我聽時--或是用錄音帶播放那首歌時,我的反應非常個人化,『啊,這是給我的歌。』他回答不是,那是給他自己的。『瞧,我們正經歷一樣的困境』我這麼跟他說。」

「我對社會、政治、報紙、政府持懷疑態度,但我不會懷疑生活、愛情、良善、死亡。所以我不該被視為憤世嫉俗的人。」

「我相信上帝,但不是某個高高在上守望我們的老人。我相信上帝存在於我們之中。耶穌、穆罕默德、佛陀,和其他人所給的教誨都是對的,只是翻譯出了差錯。」

Photo via Rolling Stone

「當你使用暴力的時候,你就陷入體制的遊戲規則。他們知道如何激怒你,讓你抓狂,變得更激進盲動。他們太清楚如何對付過激的反應了,對非暴力和幽默卻一無所知。」

「恐懼和愛是人的基本動力。如果害怕,就會從生活中退縮。而當我們相愛時,便會充滿激情、興奮和包容的雅量,準備向生活獻出一切。」

「和平不是一種願望,它由你締造,是你所採取的行動,是你所是,是你散播到世界上的東西。」

「我們生活在一個要求所有人躲起來做愛,卻容許暴力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的世界。」

「如果每個人對和平的渴望多過買一台新的電視機,和平就到來了。」

Photo via The Beatles Plus 50

「60年代的貢獻是向人們展示他們所具備的可能性與責任。60年代不是解答,只是讓我們瞥見了這種可能性。」

「等我死後人們就會忘了我。說真的,我不在乎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如果局面始終沒有好轉,只是我們還沒抵達終點。」

Photo via ABC News

══紀念藍儂的搖滾歌曲══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All Those Years Ago〉(1981)

〈All Those Years Ago〉原先是哈里森為同為披頭四的前成員林哥.史塔(Ringo Starr)寫的歌曲,在藍儂遭到謀殺之後,哈里森保留史塔的鼓演奏,並重新填詞以紀念亡友。隨後,保羅.麥卡尼也加入製作行列,擔任和聲。〈All Those Years Ago〉也是繼1970年的《Let It be》後,第一首同時有三名披頭四成員參與的歌曲。

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Here Today〉(1982)

麥卡尼在這首歌中想像自己與亡友的對話,眾所周知的是,兩人在意見上的衝突是導致披頭四分裂的主因之一,樂團解散後,藍儂亦多次針對麥卡尼發表苛薄的批評。這些因素使得寫作這首歌更為困難,據麥卡尼事後回憶,他的內心曾為是否在歌詞中寫入「我愛你」天人交戰。「是的,我必須這麼做。」

艾爾頓.強(Elton John),〈Empty Garden (Hey Hey Johnny)〉(1982)

艾爾頓‧強參與了藍儂第一首個人單曲的製作,出席了藍儂最後一場演唱會,同時還是他的次子西恩‧藍儂(Sean Lennon)的教父。或許正因為如此緊密的聯繫,他極少現場演出這首歌曲。「我喜歡它的詞與旋律,但要演唱這首歌是很困難的……那會讓我情緒激動。」

皇后樂團(Queen),〈Life Is Real〉(1982)

佛萊迪‧墨裘瑞(Freedie Mercury)絕大部分的作品是先有曲才有詞,〈Life Is Real〉是極少數的例外。在這首歌曲中,他模仿了藍儂獨樹一幟的用詞方式,對此亦坦白不諱,「我只是覺得自己的能力無法達到他所立下的某些標準,」墨裘瑞表示:「而且,我也不認為大家該做這樣的嘗試。」

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Murder〉(1984)

出現在大衛‧吉爾摩《About Face》當中的歌曲,有一說是為了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新專輯所做的準備,卻因為羅傑‧華特斯(Roger Waters)的專橫獨斷,慘遭徹底否決。吉爾摩在〈Murder〉歌詞中重建了行刺現場,質疑兇手的意圖,旋律則以民謠開場,並以招牌式激情獨奏收官,將憤怒之情表露無遺。

朱利安.藍儂(Julian Lennon),〈Too Late for Goodbyes〉(1984)

藍儂長子朱利安的第一首單曲,曾被認為是對拋家棄子的父親的抗議,但朱利安否認這樣的臆測,強調內容涉及的不過是一段戀情。然而,他在音樂錄影帶中的打扮卻與其父形象如出一轍。

小紅莓樂團(The Cranberries),〈I Just Shot John Lennon〉(1996)

〈I Just Shot John Lennon〉雖然創作在藍儂逝世的十六年後,但它不是單純的表達緬懷崇慕之情,而是帶著聽眾走入歌手遇刺當日的混亂,以及暴力場景,「如此悲傷、遺憾,又叫人作嘔的夜晚!」

巴布‧狄倫(Bob Dylan),〈Roll On John〉(2012)

巴布‧狄倫在這首歌曲引用了藍儂的著名歌詞「Come together right now」、「I heard the news today, oh boy」,相對收錄歌曲的專輯《Tempest》深沉、黑暗的氛圍,〈Roll On John〉雖然也敘及奮鬥及死亡的主題,卻有一股雷打不動的堅定態度。

▌整理報導:康樂